《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28节作者:
士兵突击2011 就“眼看着铁哥们儿盖茨的股票狂升500多倍也丝毫不为所动”这一条,一般人就不是个儿!
这种“心法功力”,天下几人能敌?!
所以,即便买同样的股票,用同样的招儿,“心法功力”不同,也完全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也许是巴老不愿意在细节上为别人支招儿的理由之一。
道理很简单:就算我把明天我想买的股票偷偷告诉了你,即便我依然能赚翻,你却未必能扎到钱,弄不好还可能赔个底儿掉。
因为咱俩“心法功力”不同。
真正的高手,未必不贪婪。
只不过人家贪婪的“境界”比普通人更高一筹而已。
打个比方,武侠小说里的那些旷世高手们难道不贪婪吗?
他们矢志不渝,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夫的至高境界,何尝不是一种“贪婪”,一种极强的“欲望”的体现?
就是说,高手不一定需要“四大皆空”,不一定不可以有“欲望”。
但是,他们懂得“取舍”,懂得控制“欲望”,他们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终极欲望”,什么事儿该做,什么事儿不能做。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绝世高手往往不会出来参加某个“武林大会”,争个“天下第一”什么的原因。
因为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达到真正“至高无上”的“化境”。
“投资”也一样,你只有做到以“抽离”的姿态“投入”,以“置身事外”的姿态“置身事内”,才能终成霸业。
巴老不是丝毫不介意“世界首富”的名号以及人世间的种种纷纷扰扰,超然于事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已然决定百年之后要将毕生财富“裸捐”吗?
这就是一种高手的“化境”。
只要这种“心法功力”的金身不破,巴老在有生之年依然能够不停地扎到更多的钱。
所以,如果你不想打了十年拳还老是“被动挨打”,一脸乌青,就得好好抽点儿时间,仔细琢磨一下“功”的事儿了。
日期:2011-03-08 10:02:47
都是“次贷”惹的祸
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的简称。
如今,这两个字已经俨然成了“魔鬼”的代名词,令世界人民闻之色变。
其实,同样是这两个字,就在短短数年之前,曾经和“救世主”同义,受到过万众拥戴,为无数穷苦大众和新移民们带去过轻松实现“美国梦”的巨大希望。
但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的“救世主”摇身一变,成了面目狰狞的“魔鬼”,无情地撕碎了人们的美梦,并将它的魔爪迅速伸向美国全境乃至世界各地,把全世界都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当中……
这不是在讲故事,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儿。
一切都得从本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说起。
2000年,支撑了美国经济“黄金十年”的互联网泡沫终于破裂了。
这等于给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爬上总统宝座的小布什一个当头棒喝。
为了不至于在上任伊始就来个大趔趄,给全国人民留下个坏印象,小布什找到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建议哥儿俩共同唱一出“我减税来你降息”的好戏。
这位叫做格林斯潘的老人家,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老人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主持美联储的工作以来,二十余年从未失手过,可谓战绩辉煌,人送雅号“华尔街之神”。
也许是对自己过去的战绩过于自信,或者是希望给美国新的主宰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格老爷子接受了布什的邀请,欣然出手,三年内降息11次之多,结结实实地给布什补了把台。
其实,布什的减税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相当有限,而格老的降息手法,却分外地给力。
在格老大手笔的降息措施下,美国的利率被降到了史无前例的1%的低水平。
这下可乐坏了唯利是图的银行家们。
由于网络经济的崩溃,美国的经济已然处于一种极度缺乏新增长点的状态,让生意始终没有起色的银行家们愁白了头。
好在美国的银行家是世界上最富“创新精神”的银行家,借着这超低利率的东风,他们及时发明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 --- 次贷。
因为他们意识到,只要这超低利率的大环境不变,他们就可以借机让房地产市场火起来,而手段,就是这些人最擅长的“金融创新”。
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金融创新和房地产业的火爆相得益彰,可以为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新财富。
次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了历史的前台。
因为那时候,美国人该有房子的早就有了房子,从他们身上,银行家们已经很难再捞到什么油水,所以,他们就把视线转移到了美国的600万穷苦大众和新移民的身上。
这些人本身生活窘迫,属于“无产者”,照理根本没有拥有住房的能力,但是次贷的诞生,却给了他们巨大的希望。
因为次贷不需要他们“有产”,甚至不需要提供担保,不需要支付首付,只要他们愿意按时归还利息,就能得到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住房,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美国梦!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的确是真的!
“好心的”银行家们真的把实现“美国梦”的机会送到了他们的面前!
穷人们沸腾了。
人们纷纷跳进“次贷”的怀抱,争先恐后地购买从前想都不敢想的“自家住房”(MY HOME)。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此迎来了二战后罕见的好景气,房价在短短五年内上涨了六成多。
于是乎,无论是赚了个盆满钵满的银行家,还是终于实现了“美国梦”的广大无产阶级,以及那些在“房地产盛世”中受益匪浅的其他阶层的百姓,似乎所有的美国人都沉浸在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之中……
但是,美国人民高兴得太早了。
某天,当他们从梦中醒来时,他们会赫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们不但没有得到任何东西,相反会失去的更多。
就是说,他们发的,根本就不是一场叫做“美国梦”的美梦,而是一场叫做“次贷危机”的噩梦。
而且这场噩梦,还将迅速跨越国境,瞬间传染给全世界……
日期:2011-03-09 10:26:23
(一)玩儿转“数字魔法”的巅峰之作 --- 金融衍生品
要想说清“次贷危机”的事儿,就不得不向列位先介绍一个巨酷无比的主儿 --- 金融衍生品。
因为“次贷危机”从酝酿、积累到爆发的全过程,都是这位老兄一手包办的。
所以,不了解这位仁兄的“庐山真面目”,你就很难理解“次贷危机”那超强的烈度和破坏力。
金融衍生产品,专业解释叫做“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
这个基础资产,就是我们熟知的各种传统金融或实物产品,如货币、债券、股票、利率、大宗商品(如粮食作物,矿产品等)等等。
合约,就是指交易双方(或多方)对这些基础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的价值变动情况做一个评估,然后约好到时候以双方评估的价格彼此进行交换。
说得再简单一点儿,就是大家得提前商量好未来的交易条件,到了交易的时间甭管市场变化情况如何,是赔是赚,都得按照这事先商量好的条件交易,谁也别想玩儿赖。
这玩意儿有点像赌博,压大还是压小完全由个人决定,到时候愿赌服输,没有后悔药吃。
金融衍生品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哪个都和赌博有一拼。
一个特点叫“零和博弈”,简单点儿说,就是既能“买涨”,也能“买跌”,涨跌都是挣钱的机会。
但是买涨和买跌必须同时进行,这就跟赌场上压大和压小必须同时进行一样,有赚必须有赔,赚赔相等。换个专业的说法,这就叫交易双方的“净损益为零”,因此才被称为“零和博弈”。
所以有人说,可以“买跌”是金融衍生品比一般投资工具“靠谱”的地方,因为可以“对冲”风险。
这种看法实在是贻笑大方,荒诞得可以。
何为“对冲”?按照“零和博弈”的说法,就是把风险转嫁到别人头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