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8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满足农民“就地进城”的需求,使大量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从而大幅减少“纯农业就业人口”,增加绝大多数农民的致富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腾出巨大空间,让数量得到极大精简的农民兄弟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迅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彻底下活“农业工业化”这步棋。

  其二,只有“村中城”建设,才是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局面的唯一途径。
  其实,我们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明确提出过大规模兴建“小城镇”的设想,而且也确实付诸过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小城镇建设”的结果还是不太“尽如人意”,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由于广大农民对“大城市”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怎么也是走出小山村了,要去就去大地方儿,不然还不如在家呆着。
  这种情结一方面导致了大城市里“人满为患”的局面,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小城镇“无人问津”,难成气候的结果。

  其次,大量的“小城镇”存在着较严重的“名实不符”现象。
  虽说也叫“城”,可这“城”里该有的东西,比如说水电暖、交通及商业设施、医院学校等等,要不就是根本不具备,要不就是稀稀拉拉地瞎凑合,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能“安居”的地方,这玩意儿谁愿意搬来住啊!住进来还不得活活憋屈死?
  所以,兴建“小城镇”的招儿是好的,就是没落实到地方。
  因此,只要我们把“村中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真当回事儿好好地帮人家弄齐全了,能够让人家扎扎实实地感觉到“这回是真住到了‘城’里”,那即便是和大城市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广大农民兄弟也未必就会那么死性,宁可跑到十万八千里外的大城市,也不愿呆在自家的大门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

  这“村中城”建设的初期,一定要有政府的“主动作为”乃至“强力作为”才成。
  就是说,除了将各类基础设施捯饬齐备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将各种工商业企业引进来,给大批新晋的“城里人”一个饭碗儿。
  这就是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的道理。
  只有当这些城市沿着正确的轨道充分运转起来之后,农民兄弟才能真正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心无旁骛地过日子。
  这才算真正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目的。
  总之,“村中城”建设一能解决“农村问题”,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面貌;二能解决“农业问题”,为农业的“大工业化”生产模式制造巨大的发展空间;三能解决“农民问题”,将大量农民“市民化”,“产业工人化”,为广大农民向财富链条的高端攀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是一个结结实实“标本兼治”的招儿。
  而“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但会极大地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为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能维持住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开辟出极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动力。

  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很大程度上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最终标志。
  其实,说句老百姓的话,尽管国家也有种种苦衷,但“城乡二元体制”归根结底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体制,是束缚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绳索,迟早得把它废了才成。
  农民也是“国民”,“市民”享受的待遇他们一样有资格享受。
  城里人种种便利的生活条件和娱乐设施,一样也可以为农民服务。
  凭什么无论农民手里多有钱,也只能到城里“找乐子”,让城里人把钱扎走?
  就在当地“找乐子”,把钱留给当地,有什么不可能的?

  更何况这样做还能促进当地的投资和消费,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个有着长期留学西方经历的人,我的脑海中始终有一幅美丽迷人的“村中城”的画面:
  宽敞笔直的马路旁边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稻田的对面是一座座高档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里面风格各异的酒吧以及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等餐饮设施一应俱全;各种高档影院、电子游戏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是应有尽有。
  时值傍晚。

  农民忙完庄稼活,纷纷换上时尚的装扮,开着自家小车到购物中心闲逛,或者到酒吧小酌,去电影院看个大片儿。晚上玩儿累了再来个桑拿浴,享受一把足底按摩什么的,小日子那叫一滋润!
  同时,大片的农田也会吸收掉城里的污染,那里的空气特新鲜,河水倍儿清亮,风光巨优美,那才真叫神仙过的日子!
  这是一幅何等醉人的画面啊!
  真到了那时候,农民不可能再对城里有什么幻想,反过来该城里人削尖脑袋往农村跑了。
  “村中城”建设真要发展到了那份儿上,广大农村也就真正做到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神马的”,自个儿就会变成一片“浮云”飘走了。

  其实,我头脑中那幅美丽的画面,就是自己亲眼所见。
  在我曾经留学八年的日本,到处可见这样的画面。
  所以,日本不存在所谓的“城乡二元对立”,也不存在所谓的“户籍制度”,“市民”变“村民”,“村民”变“市民”都是“随想随做”的事儿。
  由于我在日本留学期间一直住在中小城市,所以事实上等于一直呆在人家的“村儿”里。
  但我敢保证,人家“村里”的风光之美,比“城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里四处花团锦簇,绿草成茵;农田旁边儿一水儿的青砖小别墅,农民家家户户有汽车……
  那种状态,才应该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所在。
  那位说了:你说的这个不现实,我们中国的地理环境远比日本要复杂,而且农民住得太分散,有时候一个大山沟里就住着那么几十户村民。在这种地方攒“村中城”,能成事儿吗?这不是说笑话吗?
  你说得没错儿,在那样的地方攒“村中城”,确实是个笑话。

  那种地方当然不能搞这种事儿,即便搞了也成不了气候。
  所以,有些开发成本不合算,或不适合人居住,不适合发展现代化工农业的地方儿,你不妨把它让出来,把原来稀稀拉拉散居在四处的农民都聚集在一起,来个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圈地”运动,人为地建造出一座座崭新的“村中城”出来。
  否则,即便一个大山沟里就住着几百号人,我也得花上几百、上千万的资金给他们开山挖沟埋地下水管道,戳电线杆子,那不是脑袋进水了吗?
  那还不如把这些钱干脆分给这些人,也足以让他们在任何一座城市或乡村过上几辈子好日子了。
  所以,一定的规划和搬迁,还是必要的,而且还必须是强有力的。
  这是为了大局考虑。
  有人说,中国人有“故土情结”,不喜“搬迁”。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故乡再穷,也舍不得离开。

  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儿。
  说我们中国人恋土情结深不假,但为了大义与更美好的未来,中国人从来都是舍得“背井离乡”的。
  就拿现实来说,哪个农民兄弟因为恋土情结过深而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跳农门”的?
  何况,我们现在的“圈地”,甚至说句不礼貌的话,“圈人”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将国土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件利国利民,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大好事;是使中国经济可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
  对于这样的事情,以“晓大义”著称的中国人民根本不可能不支持。
  想当年党中央、毛主席一句话,就有多少人踏上了“千里大迁徙”的征途,多少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
  怎么到了今天却忽然对我们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失去信心了呢?

  尤其是当这样做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兄弟自己能彻底过上好日子的时候?
  相信我们的农民兄弟绝对不会那么矫情,一定会竭尽全力地配合国家的新政策、好政策的。
  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必定会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日期:2011-01-30 13:14:01
  “义务放映数万场”的喜与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