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7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农民”这些字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一次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城里人”的视线中。

  只不过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这一次不是挟着娱乐圈和大片儿的余威吸引城里人的眼球,而是连篇累牍,令人心酸的“求救”与“扶贫”的消息。
  这些消息震撼了城里人的心灵,让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获知了农民兄弟的窘境,真可谓振聋发聩,促人深省。
  其实说起来,即便是那时候,农村经济也并非没有亮点。
  大量乡镇企业的涌现,不但吸纳了无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数不清的社会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探索与努力,为将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播下了许许多多无比珍贵的火种。

  我们今天的一些企业界大鳄,就是脱胎于那时尚显稚嫩的乡镇企业。
  威震四海的“华西村”,即使是今天依然余勇尚在,宝刀未老。
  但是,和“工业”相比,“农业”以及根植于农业的乡镇企业毕竟潜力有限,在初期的风光之后,除了个别成功上演“华丽转身”大戏者之外,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都被时代的潮流所吞噬,逐渐销声匿迹,杳无音息……
  但城市没有停下脚步。
  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扑面而来,使城市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步子越迈越大,终于缔造了一个世人公认的“奇迹”,把中国推到了一个新兴超级大国的崭新地位。
  城里人好像是坐在了疾驰的高铁里,看着窗外像闪电般划向身后的风景。

  而这个风景里,偶尔依稀可见几个赶着牛车的农民兄弟的身影……
  (二)现在:“城市”反哺“农村”
  如果说,城里人今天的好日子里有农民兄弟不可磨灭的功劳,那么,今天对于城里人来说,能为农民兄弟做点什么呢?
  很显然,“救济”与“扶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就是说,“救济”这东西只能解一时之需,是个“治标不治本”的笨办法;只有让所有农民兄弟找到一个永续的“生财之道”,不但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才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治本”高招儿。
  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呢?

  首先,大量吸收农民工,让农民兄弟有机会跳出“农业”的框框,到工业化城市里寻找发挥才干与挣更多钱的机会。
  这样做一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二能通过农民工的大量汇款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里人,包括在城里的农民工兄弟拼命地消费,也能促进城市对农产品需求的提升,从而拉升农产品的消费量与价格,给农民兄弟带来扎扎实实的实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城里人富了,要把资金大量地投向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的就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感恩”与“报恩”的举动。
  但是,这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光靠民间的努力很难做到。
  这需要我们的政府大力引导,并为民间资金的到来扫清“基础设施”的障碍。
  但是,仅凭这三条,还不能说就能够完全搞定“三农问题”,现实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比如说“吸收农民工”这事儿,其实城市迄今为止的努力并不算小。

  恰恰相反,现如今城里的农民工过多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使城市发展遭遇了巨大的“瓶颈”效应。
  即便这样,城市吸引的农民工总量也就一两个亿,和九亿农民相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九亿农民都进了城,城市会变成什么样。那还不得活活炸开了锅!
  另外,“城里人敞开了消费农产品”也是一件有“限度”的事儿,并不是一颗“万灵丹”,能解决所有问题。
  先别说城里人兜里其实也并不算宽裕,你要真涨了价还真有可能抑制城里人的消费欲望与消费量;
  就算城里人兜里不缺钱,真就能放展了买农产品,城里人肚皮的容量毕竟还是有限的,要养活九个亿的农民兄弟纯属是幻想,根本就是“浮云”。

  所以,只有政府出面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引导城里的民间资金大量涌入农村,将“乡村”本身也变成“城市”这一条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这才是一个“授人以渔”的招儿。
  那时,农民兄弟即便谁都不靠,仅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讨生活,而且是质量相当高的“好生活”。
  如果九亿农民都能走到这一步,你想农村的经济得热火到什么程度!
  那整个儿就是又多了一个,甚至是几个现今中国的实力,那时的中国将呈现出一幅何等壮观的发展景象!
  相信那时的中国一定是遍布商机,满地黄金,恐怕城里人都得削尖脑袋往农村钻,弄个乡间别墅或农场什么的,享享清福。
  真到了那时候,就是城里人沾农民兄弟光的时候了。
  但愿这不仅仅是梦想。

  (三)将来:“农村”就是“城市”
  我们在上文说到,把农村人都“搬”到城里去,不是一个高招儿,而是一个损招儿。
  以中国现有城市的数量与规模,无论你怎么玩儿“城镇化”,也不可能盛得下数亿农民。
  实际上,即便是现在“区区”一两个亿的农民工,而且还是属于那种“盲流”性质的人口,就已经到了压得城市喘不过气来,直想把人家轰回去的程度了。
  到了这份儿上你还惦记着通过向城市“移民”来解决“城镇化”的问题,那简直就是脑袋让门挤坏了,整个儿是一自杀行为。
  其实,活人不可能让尿憋死,除了“搬家”之外未必没有更好的招儿。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决“三农问题”的终极杀手锏根本不在城里,而是在农村。
  一言以蔽之,只有让“农村”本身变成拥有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
  就是说,我们只要把前段时间城市化进程中大力拆除的“城中村”搬到乡下,大张旗鼓地在农村地区搞“村中城”,就能一举摆平这件事儿。
  那么,为什么说只有“村中城”建设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呢?
  原因有二。

  其一,中国的“城镇化”不能都靠往现有城市里“搬家”来解决,只有不断地增加“新的”城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对“城市”与“市民”的概念还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泾渭分明的所谓“城乡二元”性。
  说白了就是“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村民”与“市民”的概念也一样,必须来个“二选一”:“村民”就得种地,老老实实在地里呆着,充其量农闲的时候去打点儿零工;而“市民”则绝对不可能攥锄把子,必须规规矩矩去单位上班儿。
  这种概念上的“强迫症”不被彻底解决,中国的“城镇化”永远都将是一纸空谈。
  因为你不可能把全中国都变成传统概念中的“城市”,大家都在城里上班儿,谁也不去种地,那全国人民还不得天天喝西北风?

  就算你手里有的是钱,能从外国敞开了买粮食,但作为国家生命线之一的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就得拱手送给别人,这可是断断做不得的事儿。
  所以说,只有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城市观”,才能为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一线生机。
  其实,除了那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与村“和平共处”的架构是完全有可能成立的。
  即便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做到“城边有村”、“村边有城”的程度应该没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