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怎样被埋没掉的(职场规律总结,20万字)》
第18节

作者: e路狂飙
收藏本书TXT下载
  能在书本上出现,或者能在口头上说出来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知识。但相对于实践而言,知识无论如何系统详尽,都无可避免的是一种抽象和概括,与客观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从理论上讲,知识可以不断接近真相,但永远不会等于真相。不过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知识,特别是反应在书本之上知识的价值。书本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弥补个人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有利于人类共同非物质财富的传播和沉淀。

  日期:2011-06-23 22:50:22
  也许很多东西说出来,人们感觉都非常简单,基本上近乎常识,当你真正应用起来的时候,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对很多知识、理论和模型的掌握程度,跟你的相关实践经验状况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之前那方面经验非常丰富,很多东西就会一点就透,而且还能做到精准把握。倘若你之前缺乏相关经验,即使你把它背的滚瓜烂熟,但你的理解毕竟还会有些很多肤浅的成份,真正在工作中应用起来,还是难以得心应手,只能通过不断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譬如游泳,如果你之前没有经验,连狗刨都不会,学了再多再好的理论,一到水中还是要呛水的,那些东西还需要在不断练习中去领悟和吸收。

  日期:2011-07-02 17:54:09
  我自己的一个感觉,也听很多朋友讲过。SWOT、4P、4C等经典理论模式,几乎所有的商科类高职高专一年级学生都说的出来。像SWOT,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但你真正利用它来分析问题,没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是掌握不好的。4P和4C的真正掌握,没有十多年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实战经验也是难以想象的。
  日期:2011-07-04 10:46:57
  我本人这么多年下来,体会最为深刻的三句话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状态代表你对知识掌握的三个阶段,过程的演变是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关键作用的还是实践。非常遗憾,很多人往往把“知”误当成是“悟”,其实“知”只不过是做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做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悟”。“知”不易,“悟”更难,只有“悟”对我们才更有意义。

  日期:2011-07-04 16:05:26
  第一个阶段,可能你感觉已经将很多东西掌握了,其实也只能说你知道了这些概念。“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离真正吸收掌握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在这个阶段,即使你学习的再多,也只是一个“知道主义者”。七八岁的小孩,就完全可以将《三字经》和《弟子规》倒背如流,甚至还能说出其中隐藏的所有典故和伦常,但也不能就此认为孩子已经掌握这两部著作的精髓。只有对人性和世道人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之后,你才可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而要达到这种程度,最起码在年龄上需要超过30岁。

  日期:2011-07-07 13:50:06
  我们每一个人周围都存在着太多的“知道主义者”。无论你谈论什么,似乎都没有他不知道的,倘若让他们陈述,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内容不甚了了、似是而非,真正应用起来,还不知道会搞出多少事情。最为要命的是,在他们那里,对很多东西的价值判断正好相反,深刻的东西被当作浮浅,浮浅的东西被当作深刻,接受不了任何不同意见,主动放弃了反思的机会,其实也就相当于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日期:2011-07-09 21:27:01
  第二个阶段,很多人已经开始对自己原来接受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对原有或传统的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时候,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逐渐发现那些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会相背离。在这个阶段上,会有很多本来可以走向真正成功的人才误入歧途,走火入魔,也许反思的结果可能连不去反思都赶不上。
  日期:2011-07-13 10:25:34
  举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常见的例子,在对个人努力和事业成功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成年之前,都接受的是非常正统的教育,认为个人努力会导致事业成功,有所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当我们上了大学并开始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亲身接触和体验了太多的社会不平。譬如某位资质非常一般的同学靠家族的能量某到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毕业不到两年就被提拔当了领导。随着类似的案例逐渐增多,心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可能就开始轰然倒塌,认为个人努力根本没有什么用,有一个好脑子不如一个好老子,学的好不如生得好,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儿。

  日期:2011-07-15 00:31:16
  到此为止,很多人跟看破了红尘似的,感觉神马都是浮云,如果有人再提个人努力什么的,就一脸不屑的样子,可能还暗暗骂道,傻×,都什么年代了,还扯这些没用的东西,真TMD迂腐。其实,如果将事业成功看成一个公式的话,变量至少有几十个,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有个人努力、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人脉资源、机遇命运等几大要素。个人努力虽然不是惟一的变量,但无疑占着非常大的权重。如果你在其他变量方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放弃个人努力,就相当于自毁长城。

  日期:2011-07-19 11:20:31
  (023)
  铁律之二十三:以一种投资组合的心态去拓展自己的人脉。有的付出会有回报,有的付出可能不会有回报,有的付出回报快,有的付出回报慢,有的付出回报大,有的付出回报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广泛付出,只要整体上的回报大于付出即可。
  常言道,在职场上发展,三十岁之前靠的是个人能力,三十岁之后靠的是人脉资源。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在白领当中得到广泛流转,自然说明了它在实践当中的非凡价值。无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在拓展人脉资源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希望通过此举来改变自己的发展状况。但不少人在人脉资源拓展问题上,存在着非常明确的投入产出核算,并将该指标推广到几乎每一个人脉身上,向每一笔投入要效益。

  日期:2011-07-20 18:57:01
  这些人刚开始可能还会雄心勃勃,意图通过人脉资源的整合,为自己赢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几年下来,热情往往会大为消退,因为他们发现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尽管自己苦心经营,确实多多少少认识了一些人,然而除了吃喝玩乐吹牛之外,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或者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的确已经在此方面投入了不少金钱和精力,但并没有见到什么产出,可能发展了几十个人脉,只有一两个还有点产出,却也微不足道。

  日期:2011-07-20 20:42:20
  到了这个时候,有人就会开始动摇。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值不值得,有些关系是否还应当维持下去,如果维持吧,势必会需要一定的成本,牵涉一定的精力,而且依旧不会有什么产出,如果不维持吧,就意味着中断联系,前功尽弃。有些新的人脉资源是否需要去继续拓展,结交某人在短期内能不能给我带来回报。有人说人脉投资是世界上少有的奇货可居、一本万利的买卖,但为什么自己却见不到效益呢;一直坚持下去会不会得到预想当中的巨额回报呢;这种投资是不是风险太大,最终颗粒无收;有些人虽然潜力很好,但在短期内不太可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拓展还是不拓展?

  日期:2011-07-21 19:53:45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