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28 14:44:33
继续讨论:
关于魏惠王称王的原因,战国策·齐策中有一个解释,说是魏国本打算进攻秦国,为了让魏国的进攻目标转向东方的国家,商鞅劝魏王称王,从而激化魏国和齐国,楚国之间的矛盾,齐楚愤怒了。所以,魏国的进攻矛头从秦国转变成齐楚。
这个解释让人满意吗?不满意。第一,看不出魏国不称王就会进攻秦国,称王就会进攻齐楚,这种逻辑关系是怎么成立的。第二,从历史来看,魏国后面的进攻目标是韩国,而不是齐国楚国。齐国在韩国的长期求救下,坐收渔利的加入战争。而楚国根据历史记载,并没有参加这一轮的战争。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愤怒情绪。第三,当初,魏惠王让商鞅走,就是并不看好这个人的能力。现在商鞅又成了秦国的最高级官员,魏惠王在称王这么重要和关键的决策上居然听从一个他原本看不起,同时又是敌国高官的人的意见,实在令人难以相信。魏惠王不是什么英明伟大的人物,但他也不应该愚蠢到这种程度。
日期:2012-07-28 18:50:26
继续讨论:
第四,秦国和周的关系自秦献公以来就一直良好,秦国没有道理无缘无故地主动去损害友好国家周的关键利益,这样做太不地道了。周能够一直生存下来,就是靠的它天下共主的名分。如果这个名分不再被各个国家承认,仅仅依靠周余下的微不足道的军事实力,它是很难在兵凶战危的战国时代长期生存下去的。
第五,如果商鞅做了这样不地道的事情,周秦之间的关系应该立刻严重恶化。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迹象。魏国称王后秦和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任何的变化,仍然非常友好。第二年,周给了秦孝公‘伯’这个霸主级的封号。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和举行冠礼的时候,周都送了祭肉表示祝贺。一直到惠文王也称王的时候,周秦之间的特殊友好关系才结束。
日期:2012-07-28 21:54:33
继续讨论:
综合以上五点,魏惠王是在商鞅的劝说下称王的记载疑点很多。我认为,这个记载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准确的说,战国策并不是一本记载历史的书,它只是纵横家编写的文学故事集,所以秦始皇烧六国史书的时候才没有把战国策的前身--‘纵横家书’也一起烧掉。由于战国策的内容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所以里面也保存了一些史料,但是也有很多的内容是完全编造的,或者是很不准确的。商鞅的计策导致魏国称王就应该是编造的故事,而且还是一个编的比较随意的故事。
第一,魏国和周的关系很早就极其恶劣了,石门之战的时候,秦献公刚刚杀了六万魏国士兵,周王就马上奖赏给献公霸主的封号,这等于是公开幸灾乐祸,给了魏国一个响亮的耳光。这说明,双方的敌对关系已经到了完全撕破脸面的程度。这种情况下,什么极端的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所以,魏国在长期不满情绪积累下,自己称王,以此藐视周王的权威,打击周王的声望,是可能做的出的。
日期:2012-07-28 21:56:38
魏国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封自己为王,我认为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魏国和周的关系很早就极其恶劣了,石门之战的时候,秦献公刚刚杀了六万魏国士兵,周王就马上奖赏给献公霸主的封号,这等于是公开幸灾乐祸,给了魏国一个响亮的耳光。这说明,双方的敌对关系已经到了完全撕破脸面的程度。这种情况下,什么极端的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所以,魏国在长期不满情绪积累下,自己称王,以此藐视周王的权威,打击周王的声望,是可能做的出的。
日期:2012-07-28 23:04:02
继续讨论:
第二,魏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定在韩国,从地图上看,韩国的领土可以说是和周邻界最多的,除了西部的一条孔道通往秦国的函谷关外,基本上把周的领土给包围了。如果魏国把韩国灭掉,占领了韩国的土地,那周也差不多就掌握在魏国的手里了。而且这场战争会不断在周的周围发生。这种情况下,周国面临被死敌所控制的前景,自然会不顾一切,利用所有可行的方法反抗,包括呼吁各国一同围攻魏国。
魏国在上一场战争中,也曾经遭到过各国围攻,最后费了很大劲才扳回败局。在遭受围攻的情况下,本来可以打赢的战争可能就变成了打成平局,本来可以打成平局的就可能变成战败。所以,这一次魏国不想再面临这样不利的局面,所以预先破坏掉周王天下共主的名分,破坏掉各国一起围攻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借口,是有现实需要的。
日期:2012-07-29 13:19:30
商鞅、秦、军法治国、慎到讲究的“势”也罢,这些些都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包括孔夫子、孟子、荀子、墨子等等一切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政治作为、政治抱负,都是那个社会大背景下的思想大爆发,儒家的“厚古薄今”、法家的“冷漠无情”、墨家的“特立独行、快意恩仇”、道家的“清净无为”,其实都是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若干极端选择,都是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汉朝高祖时期到文景时期的“无为而治”,才有了武帝的豪气万丈,才清醒地认识到黄老学说的极端性,才会尊儒学!这是个很好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例子,秦国的军法治国是有严重的缺陷,但它适应战国弱肉强食的局势,我个人觉得在当时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始皇帝能在大一统之后采用一些道家或者儒家,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治理国家的话,我觉得秦也会走得更远!正是因为秦帝国没有很好的完成统一之后的角色转变,才会二世而亡,这也是军法治国的危害。乱世之时需要法家思想凝聚举国之力死战,而和平时期需要人为本的思想,用我们当代的话就是:平稳、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
商鞅的想法太简单,没什么实际效果。乱世用商鞅也不行。法家思想只是看似讲实际,却效果不好,因为把事情看的太简单。
日期:2012-07-29 13:21:50
六国的礼法是好,但用礼法治理国家对于战国时期的人都已经是古代先贤的故事了,不能把未来寄托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战国这个大争之世,需要的是强势之人一统天下,而齐桓公的九合诸侯已经偏离战国的实际了,礼法已经无法抑制诸侯们对于王座的觊觎,“相王”事件就是一个写照,最后战国七雄都称王,而后来秦与齐还自封东西二帝!我也幻想并憧憬礼法之下的井田制的田园生活,人们沐浴在圣贤的礼制之下,可这种美好生活,从战国一开始,就无法再现了,楼主认为如何?
-----------------
法制比礼制更加无法实现。世界上可以只有礼制没有法制,但不能没有礼制只有法制。不然你看看哪个国家是只有法制的。不存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