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21 12:53:17
继续讨论:
再看看魏王寄予厚望的庞涓,指挥着包括魏武卒在内的主力部队,在这同样的20年时间段里已经两次大败,落在敌人的手里。而龙贾在西线却一直稳稳当当的,一点事没有。从魏王的角度来看,龙贾的本来任务就只是防守,从来没指望过西线去发动进攻,能够守好就算完成全部任务了。所以龙贾就被一直认为是最合适人选,被放在河西主将的位置上去完成这个防守任务。
但是龙贾真的有这么能干,是他的能力让魏国在艰难时期不落入被东西夹击,首尾不能兼顾的严重困境的吗?也不是。在秦惠文王时期,龙贾就在公孙衍指挥的秦军的攻击下被打的丧师失地,战败被俘。说明其实不是龙贾的能力很强,而是他开始的对手--商鞅的能力比较弱。公孙衍从此一战成名。同样的面对龙贾这样一个对手,商鞅和公孙衍的表现差距非常明显,所以他们在当时的名声差距那么大也就不奇怪了。这是一个注重实际效果的年代。
日期:2012-07-22 15:53:33
继续讨论:
前350年,魏国在把东线的局势稳定下来,和以前的交战各国签定了和约后,开始组织军队反攻西线。按理说,直到这个时候,魏国已经连续打了四年的大规模战争,抵挡了四年周边各国的围攻了。这个时候魏国军队应该已经比较疲劳,是强弩之末。实际上,以当时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魏国能够坚持这么久的战争状态已经让人比较的惊奇了,而且西线的地理形势使得魏国的大军调动和后勤物资运输都比东线困难的多。所以,秦国是有可能挡住魏国的反攻的,毕竟后来的秦国依靠优良的地理条件,可以多次的,独自的打败好几个国家的合纵联军的向西进攻。而且秦国坚持战斗的时间越久,魏国的困难和缺点就会暴露的越明显,秦国的胜算就越大。
秦国挡住魏国的反扑没有呢?没有。用了几年时间好不容易攻占的固阳很快就被魏国收复了,而且魏国还反攻秦国的领土,使秦国不得不签定城下之盟,承认战败。
日期:2012-07-22 18:38:06
继续讨论:
总体来看,这场各方参与的战争是对商鞅变法成果的第一次实地考验,秦国在这场考验中的成绩并不好,特别是商鞅亲自率领军队打的那些战斗,表现的尤其不好。这种结果自然的会让商鞅变法的反对派找到攻击商鞅的口实。不过,秦孝公和商鞅很顽固,并没有因此退却。他们争辩说,秦国战绩不好的原因不是商鞅变法搞错了,恰恰相反,是因为变法的程度和范围,还不够深入,广泛和彻底。所以,在这一年,商鞅继续推行了更为深入的第二次变法,更加彻底的对秦国的社会进行了改造。
但是,检验商鞅更深刻的第二次变法是否成功的考验时机却迟迟没有到来。因为秦魏双方的边境难得的陷入了长时期的平静状态。此后直到马陵之战为止长达九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秦魏之间,或者秦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消息。
我们再来看看秦孝公即位时到桂陵之战的时候,这九年间史书上有记载的战争。
刚即位的时候,秦国兵发两路,一路向东进攻陕城,一路向西进攻斩杀了西戎塬王。
公元前359年,他出师伐韩,至于怀,筑城于殷(今武陟东南)。
前356年,秦乘魏攻赵,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拔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日期:2012-07-22 21:31:31
继续讨论:
前354年,秦乘魏攻赵,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拔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山氏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可以看出来,秦孝公即位后的前九年,即前362年到桂陵之战的前353年,秦国的战绩虽然没有献公时期那样的集中突出,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不断主动进攻的优势地位的,而且也是取得了值得肯定和记入史书的实际成果的。但是到了商鞅第二次变法后的九年,从前350年到前341年马陵之战为止,我翻遍史书,却再也没找到秦国的战争记录。甚至前342年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大规模战争,战争过程直到马陵之战为止也长达一年,这个时候秦国也没有任何参战的迹象。宿敌和其他国家展开了大战,这个明显是难得的好机会,秦国却莫名其妙的放弃了。
再和上一轮战争的类似情形比较,魏国刚开始进攻赵国的时候,秦国马上向魏国及其盟国发起了进攻,而且取得了消灭敌军和扩张地盘的实际成果。秦国立刻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和其他国家一起,积极主动的参与了对魏国的东西夹击和四面围攻,这才是合理正常的反应。
日期:2012-07-22 21:59:33
继续讨论:
由此可见,在前350年的那场战争结束后,秦国明显的变得胆小了。它不再敢发动任何战争去招惹魏国,甚至出现了良好的战机也不敢有所举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在桂陵之战后商鞅进攻河西的战役中,秦国很可能遭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损失,以至于他们从此对于和魏国的作战变得谨慎小心,畏手畏脚。
日期:2012-07-22 22:58:17
继续讨论:
在这个难得的没有战争的平静时期里,发生了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件。这就是魏惠王的称王。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周的礼乐体制就处于不断的崩坏过程中,对于周王权威的尊敬也越来越小。但是各国表面上对于体制的承认还是一直存在的。按照传统的天命观念,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王,一个天子,现在居然有等级规定中的下属敢公开的不把周王放在眼里,自己封自己为王,和周王平起平坐。从这个角度来看,魏惠王的称王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周王虽然没有实力,但魏惠王这么做在当时的舆论和观念中,无疑还是非常遭忌讳的。那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