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私学还有一个大特征,就是高度重视儿童启蒙教育。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认为:“教育之法始于童子,谓之小学,君子重焉。”诗人陆游也记录下了当年乡村小学的情况:“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由于宋朝教育家和社会秉持“教子当在幼”的正确理念,宋朝的文艺相当发达,也间接影响了北朝辽金的学制学风,中华民族著名的传统启蒙教材《千字文》、《三字经》都是宋人的杰作。
日期:2011-09-14 15:28:15
【官员的“幸福生活”】
宋朝教育福利兴盛,取士不问家世的平等理念也比唐朝更进步,但是科举却大有泛滥之势。北宋的公务员待遇在历朝中数一数二,最终却因养的闲官和军人太多,导致国家财政破产,官员的幸福生活也一举完蛋。
北宋的科举规模大大超过唐朝,就是考试不及格者也可以特赐“同进士出身”,而且还一律授予官职。于是国家选拔官员的门槛减低,官吏队伍的素质明显下滑。偏偏是宋朝的官员待遇比唐朝还好,薪水高、福利高,无怪《儒林外史》里中举的范进要得“失心疯”。
宋朝官员有俸禄和职钱,主要生活物资由政府按期发放,还可享受减免赋税的职田(一般都是各地最好的良田),部分家眷仆役的开销也可以向国家报销。根据记载官员的办公场所相当奢侈,品级高的主官其办公室家具和装备水平与今天的宾馆类似。唐朝只给予朝廷命官的优惠措施也被放大到几乎全体公务员队伍。另外宋朝的衙内和官属亲戚居然可以借支持“老爷”专心工作为名参加政府工作,这条规定叫“荫补”。综观宋朝历史,除了朝官大吏,一般官员基本都是“铁饭碗” ;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四年一“磨勘”,粗率考核以后,根据工职年限升迁,待遇则水涨船高。
享受如此良好待遇的宋朝官员为民服务的质量却不敢恭维。同时国家公务员队伍泛滥,散官和闲官太多。即使多数担任实际政务的职事官员,平常也没太多正经事情,做事很少却白拿高工资。
这种制度显然无法长期维持,老百姓也根本负担不起。金人入汴,北宋覆亡后,这种变态的官场福利制度就彻底挂了。北宋对辽人、金人的南下抵抗相对微弱,《杨家将》和《说岳全传》是小说,虚拟和夸大的内容太多;南宋军民却实实在在对抗金兵和蒙古人多次,这和老百姓的立场多少有重大关系。南宋虽然某些方面也很黑暗,但是最起码官员待遇不至于引起百姓的普遍反感。
日期:2011-09-14 15:36:39
【发达的人文关怀】
针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关怀,宋朝也继承和光大了中原社会的传统。
尊老敬老是农耕中国的经典美德,从宋史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历朝颁行的种种关怀老者的措施几乎都被每一任宋朝皇帝施行,朝廷对“鳏寡孤独”四类人的照顾也可谓尽心尽力了。因为杀了岳飞而被多数中国人不喜欢的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十三年就明确表态:“诸处有癃老废疾之人,依临安例,令官司养济。穷民无告,王政之所先也。”
宋朝还设立了负责收容和照顾贫困国民的专门机构。《宋史》记载:北宋时期,官办的“居养院”负责收容乞丐、流民和穷民,“安济坊”负责免费治疗贫病者,而“漏泽园”则负责死者的安葬后事。这三个机构以现代标准来评判都是标准的社会福利机构。
宋人的居养院是模仿唐制,前身为唐朝的“悲田福田院”,又称病坊、养病院或福田院。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下令“京师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仍以户绝财产给养。”南宋宁宗嘉泰三年复置福田、居养院。往上追溯,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北宋朝廷即颁布居养法:“诏鳏寡孤独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给米豆,疾病者仍给医药。”只是这时尚未明确命名为“居养院”而已。
日期:2011-09-14 15:48:22
医疗救助机构“安济坊”也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创办的。此前各地尚没有专门的官办病坊,照顾穷病者的责任由福田院和居养院共同承担,寺院则提供传统的免费医疗服务。由于城市收容中心的众多穷病者混居在一起容易引发传染病流行,所以后来实行贫、病分养。《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崇宁元年八月)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宋史.食货志.抚恤》记载:“安济坊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痊失,岁终考其数为殿最。”可见宋朝的官方“安济坊”与佛家慈善传统的密切关系,为鼓励和考核医僧的业绩,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病历。
宋朝“安济坊”运行的情况如何?我们看看古人的记录和评价:“(人)不幸而有病,家贫不能拯疗,于是有‘安济坊’。使之存处,差医付药,责以十全之效。”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官办的安济坊实际上承担了门诊、抓药和住院治疗的全部内容。宋朝这一举措无疑突破了前代的僧侣济世救人和民间医者药房免费或低费治病救人的局限性。
创办于宋真宗时期的“漏泽园”其实就是古代的公共墓园。我们知道中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一般人逝世后通常都安葬在家族墓地或村社墓场;“漏泽园”则是政府专门安葬客死他乡、无人收葬者及穷困而死的亡灵的。神宗元丰年间正式诏令天下:“令逐县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葬。无主者,官为瘗之;民愿得钱者,官出钱贷之;每丧毋过二千,勿收息。”这条命令指示各县划拨属于政府的不毛之地为坟场,听任百姓自由安葬。没有家属或亲友负责后事的由政府安葬;老百姓无钱安葬亲人者,政府贷款资助;每起丧事贷款不得超过二千文,一律无利息。“元丰诏书”是宋朝漏泽园制度形成的正式标志,只是当时尚未以“漏泽园”命名。后来,政府还负责聘请僧人为死者免费做法事,主持的僧人则不仅有钱粮报酬,还根据超度亡灵的数量给予“紫衣法师”称号褒奖。
今日中国为天价墓地、高价丧葬费用痛苦的人们,看到宋人的殡丧福利,大家伤得起吗?
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正式将这些福利救助机构命名并诏令各地效仿京师设立相关机构。鳏寡孤独和穷人的吃住与病死政府都关怀和照顾到了,而且在金人南下前各地实际执行得也相当声势浩大。
宋朝政府设立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无疑都是进步的社会福利措施,而且多数宋代人也认为这是赵氏仁政的表现。当年也有不理解福利政策的人,譬如大诗人陆游就批评宋徽宗的兴学助学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设置国立福利机构耗费太大而有害民生,并借民谚批评政府“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养活人,只管死尸。”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可以发现这些弊端与矛盾其实来源于基层官吏执行政策时给民间造成的骚扰与盘剥,和政策本身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这里必须明确指出古人的观点错误。
日期:2011-09-14 15:57:48
【关爱妇女儿童】
宋人的国家福利还表现在对妇女和婴幼儿的关怀照顾上,这项突破可以说在全世界所有文明中是最早的,并且影响了今天全世界数十亿妇女和婴幼儿群体的福利与健康。
北宋年间,依据相关条例,地方政府有责任照顾孤儿和贫家儿童,官方为这些孩子提供衣物和免费小学教育,鼓励寺观庙庵收养失亲孤儿,地方弃婴也由政府雇人乳养或发放津贴寄养在民家。
北宋末年与南宋初期各地兵荒马乱,百姓生活艰难,由于粮食紧张和丁税(人头税)沉重,于是百姓“生儿不举”,溺婴弃婴现象在各地盛行,行在(临时首都)临安的街头也屡见被父母无奈遗弃的婴幼儿。
不论什么情况,杀婴既极其不人道,也是古代中国人认为天理不容的大罪。于是朝廷积极干预这一“陋习”,并从制度上革除弊端,出台预防和杜绝法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