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56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下诏全国范围实行“胎养助产令”,令曰:“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绍兴十一年,高官王洋奏请高宗:“乞乡村之人,无问贫富,凡孕妇五月,即经报申县,专委县丞注籍,其夫免杂差役一年。”赵构很爽快地批准该奏折并诏户部执行。《宋史》记载绍兴十三年:壬申,诏两浙民户丁盐钱多欠负者,其除之。先是,上欲蠲浙西下户田租,而秦桧言豪民多分立小户,难以概免。若蠲丁盐税,则实惠正及下户。上可之。且曰:“民间所以不觉子者,正以是也,朝廷法禁非不严,终不能绝,其本乃在于此。”

  由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南宋朝廷为消除杀婴、弃婴的现象,正本清源地采取了多项人道措施和福利办法以助民举子,理论上南宋的孕妇和胎儿已可享受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标准的国家法律保护。民间妇女怀孕了,无论家境贫富,均由政府登记造册,并派专人照顾,生孩子时官府还要派“稳婆”即助产士协助。老婆生孩子,丈夫因照顾妻儿可免服杂役一年。穷人养不起孩子,政府每年资助贫困家庭“奶粉钱”。为纠正民间弃婴风,朝廷专门免除积欠政府人头税、盐税和田租较多的民户的税钱,从经济上解除百姓养儿不举的压力。就连权相秦桧这个千古巨奸也不反对高宗的免税惠民之举。

  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中记载:“(南宋)其国诸州小民之不能养其婴儿者,产后即弃,国王尽收养之。记录各儿出生时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数处命人乳哺之。如有富人无子者,请求国王赐给孤儿,其数惟意所欲。诸儿长大成人,国王为之婚配,赐之俾其存活,由是每年所养男女有二万人。”他提到的所养之处就是南宋设立的弃婴孤儿收养机构,史载有“婴儿局”、“慈幼局”和“慈幼庄”等名号。这些机构设立的目的就是救济与抚养遭到父母遗弃和不幸成为孤儿的儿童,最多的时候每年各地政府收养的弃婴与孤儿多达两万人。“诸儿长大成人,国王为之婚配。”南宋政府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和仁爱精神的妇幼关怀福利制度可以说是今日畅行西方及多数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国家的现代妇幼福利制度的开山鼻祖,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和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日期:2011-09-14 16:10:25
  【其它福利】
  宋朝的军人福利组织得也相当不错。“杯酒释兵权”后各将的优渥安排多数中国人都了解;宋朝军制注意防范制衡将帅与士卒勾联和串通一气,但是对分开来的武将阶层和士兵集团的照顾都比较到位;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宋朝习惯给小兵的脸上刺青,威镇天下的名将狄青因为出身小兵也受此累。
  两宋的其它社会福利基本承袭了之前中国的历史传统,我们不再一一赘述。
  日期:2011-09-14 16:19:21
  【朱熹的贡献】

  众所周知,朱熹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他将儒学、伦理学和其个人的宇宙观结合,上承北宋理学各流派的发展,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最著名的口号和思想精华,这种哲学思想在近现代中国曾经长期被作为靶子遭到众多后人的围攻和指责。个人以为,朱熹的思想其实是进步的,这个口号也可谓超时代的,可惜的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定的环境和文明特征,朱熹的思想显然被他以后的徒子徒孙给歪曲了并走上了邪路。
  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应用到人类社会,本是主旨强调社会各阶层要注意相互协调,不要因为统治阶级或者强势社会集团过度的物质占有欲望造成贫富极度分化,激化“阶级矛盾”(他那个时代没有这个政治学词汇),从而保障农耕文明的中国皇朝社会可以长治久安。但是显然受儒家思想传统熏染甚大的古代中国人并未把握这个精髓,反而将进步的思想潮流僵化曲解成“道学”,发展成极端的禁欲主义。朱熹本人也因娶了好几个小妾而被世人指责为“伪道学”的代表,攻谖其言行不一,律人不律己。实际上客观地讲,纳妾现象在那个年代原本很普遍,这本是朱熹正常的个人家庭生活而已。

  在农耕文明大环境下,道学家朱熹认识到“节制个人的物质欲望”有助于社会的财富分配均衡,从而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他显然不可能遇见到人类将发展到现代工商文明,会有后来的工业革命。其实即使现代文明条件下,“存天理、灭人欲”又何尝显得荒唐?21世纪节制消费、关爱自然的新社会潮流也是这种思想的现代表现形式。朱熹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其关于人与自然的世界观,但他同样显然无法达到现代人的认识高度: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三大主题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发和保护自然的核心手段即科学技术。因为朱熹的“灭人欲”思想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技术进步相对停滞,未能产生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而大打朱老夫子的板子,只能说明批判者的思想糊涂和逻辑谬误。

  日期:2011-09-14 16:26:46
  言归正传,朱熹在思想上对社会福利进步的贡献是不可小视的。
  朱熹以为社会上层和贪官污吏的剥削压迫是百姓贫困、社会凋疲的根本原因,这其实和马克思的观点已经相当接近了,只是环境背景是古典农耕社会而已。朱熹一贯承认老百姓对物质财富利益追求的合法性,他的“灭人欲”主要针对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奢侈腐化与醉生梦死,他主张薄赋敛、均田税,强调君主及政府的富足必须建立在国民富足的基础上。这是他的“贫富论”思想。

  朱熹创立并推行“社仓”,构建社会性的民间粮食互助系统以解决荒年灾害时期饥民的生存保障,这种互助保障系统自此成为皇朝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
  朱熹提倡“以工代赈”,他认为“使饥民就役,不致缺食”的办法实为“公私久远利济之惠”,这已经带点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味道了,只是远不系统。
  朱熹还主张“佃户地主相依论”,认为地主和佃户应该相互扶持依靠才能和谐共存,艰难时刻则需要同舟共济。他主张佃户不可侵犯地主的利益,田主也不可虐待和过分剥削佃客;灾荒时期豪门富户有义务拿出部分粮食积蓄帮助佃户和穷人,受帮助的人也应心存感激并日后回报对方的善行。
  朱熹的社仓和赈济原则都是建立在富人主动自愿地出借粮食和物资,受照顾救济者以后主动归还回报的法则上,这点和国家主办的无偿救助是风格截然不同的。
  南宋以后中国社会系统中民间传统的城乡缙绅乐善好施习俗,固然受朱熹以前的儒家传统及佛家思想影响至大,客观说与朱熹的进步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关系。

  日期:2011-09-16 10:01:10
  第八节 辽、金、西夏的福利风光
  【二元化的大辽朝】
  辽朝在天皇王耶律阿宝机和地皇后述律月理朵创立基业时就大学汉法,夫妻俩力压诸部、镇压兄弟反叛的核心力量和主要本钱就是皇都“西楼地”聚集的大批汉人。他们的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后来浮海投奔后唐,改名李赞华。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的契丹人(契丹,镔铁之意)虽然族源东胡系,但他们可以确定是宇文鲜卑的后裔,和契丹族关系密切的库莫奚是另一支宇文后裔。五代时期的契丹严格来说不是标准的游牧民族,其经济形态是游牧与农耕经济混合,政治制度则呈现出去原始而效汉家的半开化状态。辽朝受中原文化与体制的强烈影响(包括属于农耕文明,制度学习中国的古渤海国),其国民福利在保留游牧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中原皇朝国民福利内容。

  中国历史上正宗的草原游牧人,特别是以蒙古高原为大本营的民族一般倾向于排斥中原文化,而东北和关内的少数民族一向是学习汉制不遗余力的。和大唐帝国、回鹘帝国及突厥帝国前后打交道很多代的契丹民族更是见多识广,其国家体制是典型的二元政治、双重经济结构,福利上也同时兼具草原文化和农耕文明特点,既有经典的贵族福利也有普遍的国民福利。

  日期:2011-09-16 10:02:5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