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与金朝的统治集团核心虽然是非汉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但严格来说都是近乎标准的汉文化帝国,它们是中国的北朝而并非过去误断的少数民族政权。羌人分支的党项人也在同一历史时期建立了汉体制的割据王国—西夏王国。
中国人读史多为两宋的文弱和军事无能扼腕叹息,也找出了很多理由试图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比如宋朝丧失了养马地、宋太祖重文轻武、宋兵制不利军队战斗力发挥等。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多数人都忽视了最大且最明显的事实,即宋朝的对手不是汉朝的匈奴或唐朝的突厥,无论辽、金还是西夏都是组织严密、农耕经济成分和汉式政治体制占主导的农牧混合型国家,而这种结合了游牧民族的剽悍和农耕社会之坚韧的混合体制国家事实上是极其难以应付的。匈奴和突厥都很强,包括中国历史上其它纯粹游牧风格的帝国或政权,但是它们在经济上绝无长期对抗中原皇朝的实力,遇到中国英主君临天下必然会在角逐后雌伏;而辽人、金人和西夏人却不仅仅是拥有城池这种坚固的城防那么简单,其经济和组织力量其实就是强汉盛唐也不容易对付,实际上隋唐对付高句丽这样一个成型的农耕国家已经相当吃力。而南宋能够成功防御蒙古那么多年除了民族主义因素外,农耕国家的特性才是根本原因。实质上蒙古的崛起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农耕社会的内部分裂和对抗,从而削弱了压制草原的力量。如果当年中国铁板一块,十有八九历史上就不会有强大的蒙元帝国,也许大家只会在历史上看到一个臣服于中原统一皇朝的北方草原部落的平淡记载而已。这是偏离了主题的一段插曲,便于大家了解一些时代背景并解释一段中国人通常都感兴趣的历史。
日期:2011-09-14 15:10:27
【温情又聪明的宋太祖】
赵匡胤出身赳赳武夫,为人为君却视野开阔,他宅心仁厚且胸襟坦荡,其个人品性和世界观对赵宋王朝的特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比如他受母亲杜氏影响而敦促家族和睦,“杯酒释兵权”,善待柴家后人,禁杀大臣与言官,这些美好的品质使赵宋一朝始终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皇朝的温情脉脉气质。
宋太祖才艺卓著,宋人称其为“艺祖”。他重视实用技术,注重经济发展,大宋朝在商业、经济与技术方面的进步与繁荣能达到整个皇朝时代的顶峰多少和他的倾向与作为有些关联。他对经济事务的认识很有意思,比如他认为官吏贪污是因为“俸禄薄鲜,未可责廉”,于是对各级公务员采取加薪养廉的办法;在此前提下他疾恶如仇,对付继续贪污者毫不留情。北方辽朝威胁中原,他设立封桩库(又名右藏库、内藏库),准备用五百万缗巨款从契丹赎回幽燕故土和人民。同时他又计划在辽人不愿意的情况下,“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宋太祖认为:“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缗,则敌尽矣。”虽然他的判断过于天真,但无疑他是很有经济头脑的。
赵匡胤在天下还未平定时期,就下令恢复了唐朝的多项优秀治国措施,其体恤百姓、爱护部属的各种仁政义举不绝于史录。宋太祖本人原打算迁都长安的,这是个很明智的计划,但是因弟弟赵光义的劝阻而最终没有实行,不然宋朝历史可能有重大变数。
宋朝属地虽然窘蹙狭小,但观两宋商业之发达,经济之繁荣堪称中国历朝之冠。史载汴梁城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虽然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汴梁城论人口确实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全盛期的东京“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民间商业实现了“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的盛况。
宋朝的国家福利水平同样也达到了皇朝时代的颠峰,至少在制度上如此。感谢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感谢蒙元贤相脱脱留下的详细尽至的《宋史》,这本书关于民生和国家制度的内容将近1/3,大异于一般中国官方史书偏重帝王将相故事的风格。虽然《宋史》因成书时间太仓促而内容粗疏,但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据此清楚地复盘宋朝人的生活和福利。
日期:2011-09-14 15:15:40
【粮食储备与管理】
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福利偏重于粮食供应、弱势群体关怀、国民教育、灾难预防与救助、减免人民负担与酬谢奖励战士等内容,而大宋朝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赋予了中国古代国家福利新的特色。
宋朝国家粮食储备的方法名称多、内容细,不过也许更应该象汉唐那样统一才对。大宋既有汉制的“常平仓”,也有隋唐的“义仓”,还继承了后周习惯的钱与谷共储的“惠民仓”制,宋仁宗时期又创立了“广惠仓”。这几种仓法的救助方案不尽相同,“惠民仓”优先考虑地方的灾民救济,“广惠仓”主要负责“给州郡郭内之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然后“有余乃及诸县”,后者后来成为宋朝的定制。
在尚未以法律和制度形式确定国家资助贫民的标准办法时,赵匡胤就曾经赈济扬州城“民人米一斛,十岁以下者半之。胁隶为军者,赐衣屦遣还。庚戌,给攻城役夫死者人绢三匹,复三年。”这段古文的意思是赵匡胤给扬州当地百姓每人一斛米,10岁下儿童减半;被军队裹胁服劳役的人们则发给衣服鞋子放还回家;协助宋军攻城死亡的民夫,抚恤遗属三匹绢,免除三年徭役。
宋朝虽然在常平仓、义仓和惠民仓上多有反复,但是总体来看除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外,宋人在平粜粮食上一直做得都相当不错。不仅朝廷供应粮食的的官方保障如此,南宋朱熹创立的社仓这种民间储粮和互助办法也流行传播到全国各地,朱熹因而被仓储行业奉为“紫阳仓祖”(朱熹号紫阳)。
日期:2011-09-14 15:22:27
【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教育与科举两项内容宋朝也和唐朝不同,不过教育方面进步多,科举方面退步大。
宋朝国立教育系统行“三舍考选法”。在国子监统一管理监督下,全国公立学校依等级分为国子学、太学、州郡学和县学,并首创赡学的“学田”制度资助各地学子读书。宋朝官学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各个县都有,有些地方普及到社,学习的内容多,入学门槛降低到对几乎所有身份和等级的国民都开放,同时国家不吝钱财资助学者和学子。
宋朝的高级官办学校基本都是免费教育的,普通学校的学费也非常低,北宋期间连最微贱的“负担之夫”都能供养得起儿子读书。京师太学生均享受政府的免费伙食,宋神宗熙宁元年内舍生的“添厨钱”(伙食补助费)为每月300文,熙宁五年开始太学三舍生均增给“食钱”,标准是每月1000文。贫穷的生员还可以留宿于太学,不用再寄居旅馆或民舍。各路、州、府的高级公立学校,也由国家统一拨给田地和房缗,充为办学经费。古代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别的钱可以贪污,但是助学钱任谁都不敢打坏主意。这也许和科举选拔有关,当官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学生出身,今昔对比的反差实在让人无限感慨!
宋朝官学昌盛,民间的私学也不含糊。官员、缙绅纷纷以兴学办学、资助教育为光荣,很多退休或退隐的显宦都热衷于开办书院和讲学,不少人还亲自编撰教材,普及教育事业。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就是在著名的应天府书院学习并成材的,宋朝仅名扬全国的一流民间私学书院就多达数十所,其中尤以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商丘,起源于五代之后晋)和朱熹重建的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脚下)名噪天下且英才辈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