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45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福利反对派
  大名鼎鼎的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是中国古典君主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帝国体系的理论奠基人。韩非子的学问相当好,但他却是坚决反对民众福利、反济贫的冷血派,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他精通政治但基本不懂经济。
  韩非子受老师荀子影响是信奉“性恶论”的,他还从人性恶出发推导出“自为论”,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为了趋利避害。熟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基本理论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交易中的理性自利与道德上的自私完全是两个概念),市场交换势必要遵循这一基本准则。韩非子玩得可过头了,不仅范围上覆盖了所有人际关系领域,而且是典型的“利害论”哲学。现代人也不排斥利益博弈和交换,但文明的要则是明辨是非、追求正义而不是只计利害,这是我们看待韩非子错误的思想哲学时必须注意的一个细节。但识利害不计是非,缺乏信仰迷信金钱是今日中国社会糜乱愚昧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愿我们的后代能够神智清明而不再精神堕落。

  韩非子坚信“性恶论”和“自为论”,于是自然就陷入了反济贫、反足民、认定贫富分化合理的反福利立场,不过他老人家还是比今天中国那些鼓吹和崇尚丛林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在逻辑和思想高明太多了。
  韩非子以为在他那个年代,第一、分工和能力不同决定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乱世纷争大背景下此说成立);第二、天下人口多而财货少(这个论点局部成立,农业社会生产能力有限、战争又干扰和影响生产,但是主要是财富在人群中分配极度不平衡,比如战胜者可以无条件剥夺战败方的一切);第三、社会上的富人主要是因为勤劳节俭,穷人主要是因为奢侈和懒惰(这个比较符合农业社会的特点,勤劳和节俭可以积累更多剩余而逐渐富裕,但是造成贫穷的因素可不止是奢侈和懒惰那么简单,所以也是半对半错)。因此在他看来贫富分化非常合理。

  韩非子还认为老百姓财货足用后就容易奢侈和懈怠,因而“足民”的最终结果不是富民,而是让人更贫穷。再者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将“足民”作为国家目标会给政府带来危险。显然他的前半截推理犯了以偏盖全的逻辑错误,当然他那个年代没有数理统计和概率论这两门课程,不能怪他水平低;后半截则立足于不可靠的“性恶论”,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国家与民众的关系。

  既然韩非子相信贫富分化合理、足民有害无益,那么政府当然就没必要济贫了,两个错误的前提在此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他还认为儒家的“仁爱论”很虚伪,只有依法办事才能秩序井然、国家兴旺,而实际上仁爱属于道德,道德和法制从来不冲突,分工覆盖各自适用的领域而已;按照儒家仁爱思想济贫扶困便会起到破坏法制的坏效果。韩非子后半程思考的逻辑相当古怪,看来他肯定是在其中的概念链对接上弄拧了一些地方。

  总体上,这位著名的法家大学者是极端敌视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好在后世的正常人谁也没把他对福利的负面看法当回事情,古人并不糊涂,对福利常识也是懂的。
  日期:2011-08-31 14:06:32
  ④高明的赝品
  《周礼》是战国无名氏托名周公修撰的先秦典籍。这本书以西周早期为假想对象,描述了一套理想完整的封建农耕国家典制,对西汉及以降的皇朝政治纲领影响深刻,其描述的社会福利也细腻而系统。
  杜撰出来的“周公福利制度”是相当令后人惊叹的。其中予人印象深刻的是“保息六养”政策和抗灾备荒十二策。

  所谓“保息六养”是指“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六条政策的内容前5项都是经常性的国家福利事宜,第六项主要强调对富裕家庭和民众不可苛取,与现代德国“为了全体国民的富裕,不能让富人变穷,而是让穷人变富!”的社会保障口号有点接近。“抗灾备荒十二策”则覆盖了灾前备荒和灾后救援救济的完整环节,强调常年的粮食储备制度,提出了12种经典的应灾处置措施和相关救济办法。

  《周礼》中还提到政府组织的储蓄保障模式,“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熺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大体意思是各乡镇邑落要设立互助积蓄,以保障困乏者、老人和孤儿的生活,并有专司库管的“遗人”负责物资的保管和发放。
  著书者还设计出政府通过贷粟和贷钱给百姓以资助生产的政策。粟即小米,“贷粟”是指借给百姓种子;贷钱就是借钱或贷款,而且这种政府资助是无息的。这种类似无息贷款的国家资助制度从汉朝开始成为的典型的国民福利措施。
  《周礼》关于免服徭役的规定也十分详尽。
  总之,这部伪书充分表达了作者惠民恤民养民的社会观,是一部充满超前大智慧的赝品,难怪被古人当作周公老人家的亲笔作品而入选儒家经典典籍。
  日期:2011-08-31 14:10:16
  如果《周礼》描写的景象是真实的历史,那么不仅大大提前了中国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而且让我们在叹服和敬佩祖宗的无比智慧同时,倍感凄凉和自惭形秽。不肖子孙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各方面远胜祖先的现代世界,但是在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上,今天比二千年前还愚昧和落后。
  先秦和汉朝的其它著作也有提到周朝的行政制度和福利惯例。
  《礼记》描述周人的长者享受“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的特殊照顾,老年人“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

  这些描述可能夸大了事实,当年的生产力应该还达不到这种高度。但是《诗经》的不少篇章确实佐证了周人对年长者极其尊重。
  力役和侍养方面,“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这里“政”是征的意思,戎专指军事行动。
  关于孤寡废疾者的济养,《礼记》记载周制“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征”,“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瘖、聋、跛、躃、断者,侏儒,各以其器食之。”这些对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的精神关怀和物质照顾倒是有一定的可能性。
  《汉书.食货志》也提到周代有“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的制度。
  也许这些对“王道乐土”的片段回忆都不过是后人社会理想的寄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崇高的理想和规划在后来的皇朝时代很多都一定程度的实现了,它们真实地构成了古代中国福利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日期:2011-09-01 10:08:55
  第三节汉朝创制
  【汉初的进步】
  西汉皇朝是中国古典皇朝农耕文明的主要创立形成期,以汉唐法统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虽然细节不同和不断演变(实际上一直变化延续到南宋),然而始终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代农耕文明世界的最佳模式之一。蒙元入主中原后情况开始逆转和恶化,朱明皇朝继承了大量元代愚昧落后的因素,又自身创造了若干糟粕;清以承袭元明为主,因为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而高度关注自身的安全,导致后一阶段的皇朝模式整体上逊色于前期。

  草根组合刘邦与吕雉建立的帝国意味着传统的贵族派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项羽是个悲情英雄,但是他代表的列国贵族遗老的利益诉求在与民众派的较量中最终被粉碎,从此中国的政治开始更多地关注庶民百姓的利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