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时代的中国相当排斥社团慈善或福利活动,因为这往往被视为对政治不仁的抗议和控诉(其实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范造反),包括对出家人、宗教团体的善举都不乏干预和监督。偶尔出现严重灾害而政府鞭长莫及或者力量不敷时,朝廷也需要民间配合或鼓励缙绅行善,但往往采用官督民办形式。
第二,由于孔子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受他影响中国古代形成了重视办学、兴学的传统,民间社会流行的族校、乡校(都是私塾性质而非官学)这种普遍的教育福利可以说主要拜他老人家的影响所赐。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在重视和组织公共教育上比很多国家高明。
古代中国民间的其它宗法社会福利体系也是完全建立在儒家、特别是孔子的朴素福利思想基础上的。
日期:2011-08-31 13:36:56
③老子的福利观
老子的社会政治观是“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他老人家认为政府或官家“为无为,事无事”就是老百姓和社会最大的福利。从这点来看,他老人家可是东方式古典自由主义的创始人。老子还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主张财富均等分配,反对物质贪欲;他明确表态“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多也”,抨击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行为。
老子在修道养生和玄学哲学方面很高明,但他老人家确实是个经济学外行、对社会学也没很大兴趣。因为老子世界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法自然”,当然不太会过多在意俗物和人世,当年中国还处于未充分发育的农业社会。牛耕与铁犁都没有普及,所以他的学说完全可以理解。
老子思想对古代中国福利的最大影响就是“无为而治”,这往往是皇朝更替后或者中间恢复期的首选国策。在国家赋税与劳役主要保障以皇室为核心的权贵及官僚体系的利益之现实下,政府与民休息、减少劳役当然就是一种最大的福利。
日期:2011-08-31 13:50:04
【战国时期的福利思想发展】
①墨家对福利的影响
墨子是古代工人阶级的代表,他的门徒主要以城市手工业者和服务人员为主,他们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政府组织----墨家。这个“黑社会”团体可当真了不起,绝对代表了当年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而且墨家既是政治团体也是学术团体。墨门之内藏龙卧虎,不少墨者是当年一流的学者、匠人和工程师,崇尚兼爱、信仰正义,他们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严守纪律的墨者经常行侠仗义以除暴安良。
这里插个小话题。墨门弟子多来于社会低层,相当部分为工匠身份。务工者与农夫、商人的生活劳动环境及思维方式有天然的差异。工业虽然随时代前进技术水平差异很大、组织管理方式悬殊,但讲究分工、协作,产品主要为他人服务这些特点从来都没有变化。这种劳动模式使工人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远高于自给自足的小农和追逐利益的商人阶层;马列学说断言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倒确实是相当精辟的论断。
墨家的思想学说相当高尚,学理与逻辑又远超过农耕文明色彩浓厚的儒家和道家,所以当年曾经是真正的显学。关于墨家思想和学说展开了是个大话题,我们不能偏离主要目标,所以还是集中看其对中国古代福利的影响。
墨家的社会主张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意即人与人相处应该持守无差别的爱人爱己精神,交往时倡导互利原则。墨家子弟推崇“尚同尚贤”;信奉“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的平等观;反对以血缘裙带关系选拔政务人员,主张举贤不拘出身、社会阶层要具有流动性(“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映了墨家对劳动的崇尚;“节用、节葬、非乐”思想则表明其反对剥削、浪费与奢侈。
非常可惜的是,墨家思想超越了农耕文明和专制社会理解的高度,所以在后来的思想竞争中败北于更适合皇朝农耕文明的原教旨儒学(指孔孟之道)和新儒家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否则中华文明可能彻底改观。
但是墨家兼爱、交相利、节用的思想却被中国古代的福利体系吸收,皇朝时代赈灾备荒、济贫扶困、节欲爱民的各种进步统治方略和国家福利措施无不折射着墨家思想的光辉。
日期:2011-08-31 13:55:03
②孟子对福利的贡献
孔孟二圣都是儒教的开山鼻祖,孟子学说和孔子一脉相承,但是两人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孟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义”字,与“义”配合他创说了“性善论”;孟子还发展了周人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光辉政治命题。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政府“仁政王道”与百姓“小康家庭”的组合,是一个没有战乱、“养生丧命死无憾”的统一天下,这种思想和愿望看来和他老人家身处列国杀伐、丧乱无常的战国乱世有极大关系。
孟子的思想体系里社会制度和模式的成分可比孔子重多了,他设想的小康社会模式现实、具体又积极。重大的突破表现在孟子“制民恒产”的思想和对自耕农自然经济的倾向。
孟子明确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恒心”在这里指道德观念和准则,因为高而稳,故谓恒。它不是现代汉语里“毅力”的同义词,很多人都误解了孟子的“恒心”。
他建议列国政府推行和普及自耕农自然经济模式,按照每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标准给国民分配土地,如此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注释:每家五亩宅基地,周围种上桑树,这家年过半百的人就可能有条件穿上丝绵衣服了。院子里再养些鸡、猪和狗,注意不错过发情期繁殖它们,那么这家上七十的老人平常就可以有肉吃了。每户有一百亩耕地,政府只要注意征役不妨碍耽搁农时,一家老小就都可以吃饱肚子了。)
在这个基础上,办好各级学校,宣扬孝敬老人和兄弟亲爱,那么就再不会有白发苍苍的长者在路上背着重物或头顶东西的景象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孟子的主张后来在一些国家还真实现了,诸国变法时有些还真是走的分配土地、鼓励自耕农、置民恒产这条路,只是规模和标准有差别而已。
孟子承继孔子的仁政原则,但把它具体化为救济穷弱的思想和轻徭薄赋的原则,认为政府应该优先关怀和资助老、幼、鳏、寡、孤、独六类人的生活,税收和徭役不仅要低还必须制度化。
总之,孟子亚圣的名头绝非浪得,他是推动战国社会转型的主要人物之一,对西汉开始的正规国家福利模式影响相当大。
日期:2011-08-31 13:58:04
③矛盾的法家
一、福利促进派
以魏国李悝为代表,他继承了春秋末期越国名臣范蠡的平粜救荒思想(“谷贱伤农”口号是范蠡第一个喊出来的),并将维护农民利益和国家稳定做理性整理,在魏国变法中实行更周密的平籴法。此君对经济也有一定研究,他是中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开山鼻祖。“平粜(tiào)”的本意是国家以公平或者偏低的价格卖出东西,“平籴(dí)”则是指国家以合理价格收购物资;这两个词在战国时代逐渐成为政府干预粮食市场,丰年储备谷物、荒年低价供给粮食的保障体系的代名词。
李悝创立的平籴法在西汉时为朝廷财政专家、大司农耿寿昌创立“常平仓”提供了思路指导,从此国家储备粮库成为皇朝时期的定制国策,在荒年救济、稳定粮价、鼓励农业生产、打击投机、抑制高利贷和土地兼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平籴法看似不起眼,但是却绝对是古代大型农耕文明社会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制度。
日期:2011-08-31 14:02:1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