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大田》有云:“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周人传统在收获时节,地里要故意遗漏些麦穗禾把,人们以此来周济那些家里缺乏壮劳力的寡妇孤儿。春耕时节,周王按照传统要带领王后、王子和百官来田间看望农人们,王室要准备好食物发放给田间劳动的人们,慰问大家。各地乡村,地方官也要代表朝廷同样行“致饎”的馌礼,让农人们在田头饱餐以鼓励劳动热情。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载芟》记载:“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这三句同样是描绘周王春日行“藉田礼”大典时农民们在田间会餐聚食时的美好场景。
《诗经.豳风.七月》唱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首诗歌反映出每年夏历九月即阴历九月,周人各村社的长官要按照惯例统一给农夫们颁发寒衣以御严冬;年底各地乡社要杀羊备酒,大家集合到“公堂”(公众集会场所)一起聚餐并祝福君主。
日期:2011-08-31 10:55:59
【春秋时代的福利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接近规范福利意义的更开放且针对普通国民的雏形福利体系出现了。
①管仲的福利管理思想
管夷吾不仅是成就了齐桓公霸业的杰出政治家,更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研究者,甚至堪称农耕时代朴素经济学说的大家。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定的《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的很多篇节都表现出管夷吾在经济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内容覆盖了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和福利等方方面面。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些耳熟能详的管子思想今日依然光芒璀璨。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位先师圣哲关于福利的思考。
《管子.入国》明确提出了国君巡行时要遵循“九惠之教”,这九条惠民良政法则为:“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
“老老” 是指政府要求老年人的晚辈家属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老人亡故政府补助丧者家庭一定安葬费用以购置棺椁;同时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对年长者的家庭照顾:家长70岁以上,家中一个丁男免兵役、徭役,每个季度发一次馈肉;老人80岁以上,两个丁男免兵役、徭役,每个月都发馈肉;90岁以上者,全家男子免兵役、徭役,每天政府为老人提供规定的酒肉。
“慈幼”的内容指政府专门设立照顾幼童的机关,孩子多负担重的家庭,有三个小孩的家庭、妇女免于徭役,四个孩子全家免于徭役,五个孩子则官派保姆、发给两个人的口粮,孩子成人后才不享受优惠。
“恤孤” 是指政府安排战士遗孤由民间家庭带养,收养一个遗孤免一丁男兵役和徭役,收养两个遗孤免除两个丁男的兵役和徭役义务,收养三个遗孤全家免役;负责监管的政府官员还必须定期巡视、问候和照顾烈士遗孤的成长。
“养疾” 指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照顾聋哑人、盲人、弱智、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者的生活,政府供给衣食直到身死为止。
“合独” 主要是指官方拉媒牵线撮合鳏夫和寡妇成家、并资助他们住房和耕地。
“问病” 指政府派专人慰问国内的病人,尤其是关注老年人的病况。
“通穷” 是要求百姓发现有穷人没有住房、客人断绝食物后尽快报官好由政府去照顾,知情不报者将受到惩罚。
“赈困”的含义是凶年时民生艰困,死亡率高,因而政府要减缓刑罚、宽赦罪犯,发放公仓存粮赈济百姓。
所谓“接绝” 则属于烈士后事的处理,对战死疆场或者殉职国事的士民,政府出资补助他们的生前熟人好友,由这些人负责安排照顾烈士在祠堂的灵位并按照习俗定期祭奠。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措施可以全部当作某种意义的朴素福利,既有直接经济补助也有精神关怀。
日期:2011-08-31 10:59:18
非常有意思的是,管子在春秋时代就研究了贫富分化问题。他认为无度的两极分化会给国家带来内部族群分裂的矛盾而影响稳定和安全,因此他明确主张齐国在容忍贫富差异的基础上要调解贫富并抑制两极分化,并规定了劳动者最低的产品持有或收成分成比例,确保穷人的最低生存线。管子的贫富论思想后来显著地影响了春秋战国封建国家和皇朝时代的赋税政策,取有余以补不足成为一个基本准则(实际上贵族和大地主总有合法减免赋税或非法避税、逃税的办法)。
管子的徕民策则属于古代的移民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很管用),吸引外国百姓入籍齐国的法宝当然离不了社会福利政策。
更绝妙的是,管子制定福利政策和监督执行情况时不是拍脑袋听汇报,这位老人家决策和判断的主要依据竟然是专业的调查统计。他在《管子》的很多篇节反复强调社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要真正落实好相关福利,必须首要依赖调查和统计。
总体来说,管夷吾是继承了西周早年民本主义思想倾向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主张的“府不积货、藏于民也。”“以天下财利天下之人”“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的重民尊民思想放到今天来看都依然熠熠生辉!
日期:2011-08-31 13:31:33
②孔子的朴素福利观
孔夫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方法论是“忠恕”和“中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坦率说,万世师表孔子建构社会的主要思路在于“克己复礼”,他希望通过教化普遍提高世人的道德修养,达到君子、仁者的高度;对统治者则要求“为政以德”,做仁君乃至圣人。如此上下互动,老百姓“修身齐家”,管理层“治国平天下”,实现他心目中理想的封建宗法制等级社会。由于孔子高度推崇西周初期的社会模式,所以对社会制度的研究他老人家确实是不够精致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伦理体系是核心,内容也最丰富立体;而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就显得单薄且松散。
福利方面同样如此,尽管孔子反对苛政、主张仁政,并且持有明显的人道主义倾向,但其思想体系中涉及福利的主张和原则如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济众助人、富民、惠民等概念都是非常简单的。包括《礼记.礼运》中记载的孔子亲述的“大同社会”也不过是对上古氏族部落时代的模糊记忆和美好幻化(多数氏族部落社会可视为原始社会主义社会而非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互助性强但生产力极度落后)。
日期:2011-08-31 13:32:53
尽管如此,孔子的朴素福利思想依然对后世中国农耕文明社会产生了最大的影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
首先是福利官办传统。
子路在卫国用私财救济灾民,孔子批评他:“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认为赈济民众是政府的义务,应该由官方出面赈济饥民,子路不可以抢国君的风头。因而古代中国在后来形成了官方经办救济及慈善事业的传统,即使热心公益的官绅有心想行善,也要顾忌朝廷仁政的脸面,所以通常是修路建桥或者行善于家族内,比如范仲淹置“义田”、朱熹创“社仓”都是针对同族或者村落小圈子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