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42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暴力主导下的分配也是落后社会或者社会动荡时期的常态。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层认为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打土豪、分田地”的人们也普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
  日期:2011-08-30 11:38:52
  相对合理且受到支持最多的还是按劳分配的“天道”。古人的“有功论功,无功论爵”原则虽然有点大而化之但充分体现了“天道”,马列学说的理论在“劳动”的认定上过于狭隘,现代人则承认资本的积累和使用过程本身包含了相当的劳动成分的,建立了更能说服人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现代分配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和管理是开展和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经营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相互组合和组织,最终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各种要素在具体分配中得到的份额理论上取决于它们在某项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由于人们在天生禀赋与后天能力上存在差异,掌握的资源与获得的机会不同,所以对社会的贡献也因而不同,这是一种常态,现代社会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尽量创造资源与机会的均等。

  古代等级社会的“有功论功,无功论爵”原则实际上也蕴涵和支持了朴素的“按劳分配”价值观。“事功”亦即社会贡献或对君主与国家的贡献排到分配的第一序位;在无法确定“事功”的前提下,依据社会地位或职位高低(即所谓“爵”)来分配的第二原则才派上用场,这种“爵”往往也是建立在以往的“事功”或累计的贡献基础上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跨代的“事功”。古代这种主流分配方式的缺陷很明显,人们在“立功”或建立功名的机会上并不平等,跨代的习俗也与现代文明观直接抵触。

  由于私有制与继承制的影响,土地与资金这两大生产要素会出现累计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对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构成抑制,所以很多国家多采取措施调整和限制这种累计性的差异,让“大家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此外作为文明进步的展示,必然要考虑并补充进人道主义的因素。
  日期:2011-08-31 10:37:10
  【本章小结】
  国家与社会存在的根本意义都是强化和保障个体的安全与幸福,现代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公正。公民社会是现代文明的政治性基础,这种社会体制要求社会团结与合作。支持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离不开必需的公共物品,这类物品的供给难以单纯依赖市场力量,即便是适合市场法则作用的领域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尽管后者并非常态,于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间。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权利,现代世界普遍将社会福利事业视为积极的社会投资,现代福利体制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福利国家,人道主义是社会救助与扶持弱者的核心出发点。现代公民福利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保障,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然而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典型低弱社会保障国家,这种情况不仅侵害和牺牲了很多同胞的人权,也妨碍和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福利化程度,提升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这是当代中国人也可以说全社会的任务,所以在这节提出一些问题请读者思考。这些问题大多不需要标准答案,实际上在这章中也没有仔细加以阐述,希望大家能寻找并给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说出你的想法,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中国进步的希望所在。
  社会、国家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合理共同目标是什么?
  积极自由主义者为什么会倾向于支持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作为?
  对政府的制衡体现在限权、监督与问责,如何限权?积极高效的监督一般来自于哪些力量?问责要达到的目标?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对西方世界转变的意义主要是哪些?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生存风险异同?

  社会权利与非商品化的积极意义?
  各国工会与国际劳工保护组织在其它国家有时会被称为“第二政府”或“影子政府”,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理解波兰团结工会在推翻独裁政权、埋葬专制波共、解放波兰人民的社会革命中的历史性功勋?
  集体的社会福利需求与个人的社会福利需求都有哪些经典内容?
  贡献与报酬的对称性及互惠准则是如何体现在福利事宜中的?
  儿童福利与国民教育会给社会及其成员带来哪些延时利益?

  如何抑制经济事务中的道德风险?
  日期:2011-08-31 10:43:21
  第二章古代世界的福利与社会保障
  福利并非现代人的特权,古人虽不象现代学者那样对福利条分缕析、专题研究并加以规划,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很早就诞生了零散的国家福利和社会福利。世界上现行的福利模式其实主要来源于前人形成的各种传统,也未必就全是科学的布局。这章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先民们在福利事务上的观点与做法。
  第一节中国古代福利概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社会福利思想和相关福利制度的国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孔子、老子和墨翟在他们的璀璨学说中就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社会福利这个课题,后世的法家也相当重视国家的福利救济制度,相传为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应为战国无名氏先贤托名周公姬旦的伪作)更是系统又具体地研究了早期的经济福利问题,西汉皇朝则正式形成了标准的国家福利制度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延续。中文“福利”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学者仲长统的《昌言.理乱》,当时的含义泛指幸福和利益。

  中国古代的国家福利现在来看主要以赈灾济贫以及对老弱妇幼的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其中也包含针对特权阶层的特殊照顾(比如满清八旗子弟的福利);民间福利或云“社会福利”主要以宗法制度下的同族互恤系统和佛教、道教等出家人僧团组织(包括祆教、景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慈善救济活动为核心内容。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传统福利制度有三大基础,即“皇帝德政”、“民间宗法”和“僧团行善”。

  古代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相应的福利传统与制度措施也是与农业社会的内在要求高度吻合的。根本性的保障手段是土地后备,家庭保障区别于很多国家的传统升级到家族保障的高度(远高于原始社会的家族、氏族保障),村社为单位的民间集体保障也很普遍,国家保障形成了以救灾减害、贵族与特殊人群的生活保障为核心内容的行政传统,但是工商风格的社会保障在古代中国缺乏系统性的发展,也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日期:2011-08-31 10:49:37
  第二节先秦时代的福利演化
  【上古的福利】
  早在传说时代或者五帝时期,先民们应该就已经形成了若干互助救济的传统。儒家宣扬的“大同社会”理念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就是古人对氏族社会互助传统或者说氏族保障制的模糊印象。另外氏族部落时代的异姓通婚、换婚制度和族内的收继婚(姓以明血缘、氏以别贵贱)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互惠互利,当然“蒸母报嫂”更多的考虑在于经济因素,后来的汉族将这个相对落后、不符合儒教社会伦理观的古老传统废止了。

  商朝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存在某些国家福利,但是它的对象是特权统治阶级而与庶民百姓无关,比如君主分赏战俘与田宅,举行盛大活动后的饮宴都是贵族的福利。这些活动明显是制度化的,只是缺乏详细的典籍记载去考量其具体制度和标准。
  西周王朝诞生了针对普通人的一些福利和习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