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39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软性的法律与规则不在此列),也就是说提供国民福利的核心后盾是政府税收。虽然表面上富裕阶层的赋税负担或贡献要大于普通国民,穷人纳税额少,但是福利受益人群中多数社会成员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会转化为经济产出、和谐秩序等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好事情;再者现代国民福利项目支出的主体内容论其本质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储蓄转移或预支而已,前者主要针对正在劳动的或退出劳动者行列的人群,后者主要针对尚未形成现实劳动力的群体(主要是婴幼儿、学生),只有很少的部分才属于社会对能力低下或缺乏者纯粹的救济性照顾。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尽管这种制度安排体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但更多地立足于富裕者、贫困者两大阶层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的补偿和协调。实际上即使是纯粹的人道救助也并非没有经济价值,因为这种高尚的“非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必然将促进和凝聚社会团结,也会带来其它的经济收益。

  跨越经济学的局限性来看待福利,我们可以如此认为:福利的社会学价值在于改变了社会成员的分层状况与自然分布状态,其政治意义是带来或造就了社会安定。从经济角度考量,福利具有明显的投资特征,而且是保证企业竞争力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生产性投资”,这种国家组织的投资本质上属于直接促进民生幸福的消费行为,与中国政府习惯的政府投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日期:2011-08-26 12:29:56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着眼于社会福利建设这种分配方式,研究如何通过福利制度与措施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利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都与社会学、政治学关系密切,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交集,所以也可以将这两个经济学分支视为新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成员,不过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的地方在于新政治经济学更强调以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显然不是这样。
  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庇古与马歇尔共同催生了“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对增进世界或一国的经济福利的研究。
  三四十年代,“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在西方风靡一时。新福利经济学派主张相关研究的核心命题应该是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状况的判断及比较准则,也就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状态是否比另一种好或坏,是否应该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
  1951年阿罗提出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后,新福利经济学因其福利主义的内在缺陷而陷入危机。福利主义也被称为个人主义,即认为关于福利的社会排序仅仅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个人排序。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以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新锐学者让福利经济学焕然一新地复出江湖。他们高擎“非福利主义”的耀眼旗帜,认为效用以外的福利及社会权利问题,比如人权、自由、平等、正义都应该体现在现代福利经济学体系中,不仅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优良传统再度被继承与发挥,而且以社会选择理论为代表的新思潮倡导由新福利经济学的效用序数思路向旧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与效用基数理论回归。

  阿玛蒂亚.森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沿袭受到两大传统的支持,其一为伦理学传统,其二为工程学传统。边际革命前的古典经济学体系都沐浴了伦理学的光芒,十九世纪7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丢掉了伦理学传统而建立了工程学传统,新福利经济学标榜经济理性而排斥考虑伦理道德范畴的问题,旧福利经济学与非福利主义及社会选择理论则旗帜鲜明地借用伦理学的思考方式与社会哲学。

  现代经济学界的大腕巨擘--保罗.萨缪尔森建立了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体系,大师认为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三个最佳,既直接又深刻。
  结合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与福利经济学的多种显著特征,我们可以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对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判断的学问,专注于从福利角度和分配层面对经济体系的运行给出社会评估与建议,推动人们的福利与经济系统的双重进步。
  日期:2011-08-30 10:21:41
  【福利体制】
  1990年,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首次使用了“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概念。
  福利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其政府建立完整的国民福利体系以促进和改善所有对象的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实现,这套体系由相关的法律与规则、执行机构、物质财富与服务三个子系统组成。因为这套完整的福利体系要求以政治活动成果的形态创建和拓展,不仅仅是一般性质的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所以艾斯平-安德森才选择了政体或政权(regime)这个词汇。

  个人观点以为:福利体制是继市场体制、经济法及商法体系之后兴起的第三根现代经济支柱,不仅真切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经济活动本身的有利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概念以为,现代世界的福利体制有三大模式,即保守主义福利体制、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与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实际上还存在第四种模式,即以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典型的集权社会主义福利体制,不过这种计划经济的福利现在已经行将就木,只有朝鲜与古巴这两个哥们还在苦苦支撑着。
  日期:2011-08-30 10:24:21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起源于德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大陆与世界其它地方,当代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欧陆大国都实行典型的保守主义福利体制。这种福利体制的特点在于社会权利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在这种体制下,福利受益人的社会权利是根据政府所提供的非商品化程度和不同的保险精算程度而相应变化的,即相当一部分的福利与个人的工作及参保年限有关,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给付会关联挂钩。这些国家完全承认公民的社会权利,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自由主义原则在社会福利领域从来不占上风,国民参加的相关保险项目主要是政府主持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强制性社会保险,补充性质的职业保险与私人保险处于边缘角色。这些国家都有着优良的合作主义国家传统,其社会合作主义理念几乎完全取代市场而成为福利提供者的国家工具之一。

  实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的典型是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这种体制缘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权原则,社会权利资格的确认几乎与个人需求程度或工作表现无关,而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普救主义和非商品化原则是国民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核心宗旨,福利津贴遵循统一定额式的给付原则,这种福利制度又被称为“人民福利”模式。北欧国家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程度最高,社会安全体系最慷慨,其国民福利的目标定位为能够满足中产阶级生活水准的平等标准的服务和给付,而不是最低需求标准,是真正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福利”的高福利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HDI)在全球评比中总是长期处于排行榜的第一阵营,远远高于美国。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的代表有美国、加拿大等国。这种福利体制中居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有限的普救式转移支付以及补充性的社会保险计划。此类国家的福利保障思路是以市场为核心,鼓励个人在市场中得到福利与服务,家庭与国家的角色是边缘性的,政府救助、保障和支持的人群主要是低收入人群以及特殊人群。在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下,社会权利的扩张自然受到了抑制,劳动力与福利的非商品化的程度也是相对比较小的。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福利体制严格来判别是混合性质的,既尊重自由主义传统,也在很多项目上体现出“人民福利”的风格。
  日期:2011-08-30 10:28:41
  关于集权社会主义福利体制,上点年纪的中国人应该还有残留印象。因为马列理论的天生缺陷,这种福利体制除了管理上计划僵硬的特色外,本身在项目上不够健全,支持或经办方式很业余或者说不专业,比如说否认失业的存在而没有失业救济或失业保险,比如说企业负责包揽从幼儿园、学校、医务所、集体食堂直到宿舍住宅的各种应该由专业力量负责提供的服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