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36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劳动分类和职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宏观的社会劳动模式,后者则侧重于个体的谋生手段和社会地位,但两者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各种职业报酬的原则主要取决于人才稀缺性、工作难度、贡献以及特定的社会观念,其中的社会观念因素即人们对某种职业的尊重程度或狂热痴迷尽管相当重要,比如西方社会普遍尊重教职人员、中国社会传统认为当官最好,但更重要的是稀缺性、工作难度、贡献三个要素。年轻人眼光要长远,这样不仅你的人生会一片光明,我们的国家也会在个体的进步中逐渐成熟起来。

  日期:2011-08-22 16:33:39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性社会事务的决策过程。尽管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犀利尖锐地指出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种现实的理想机制可以将所有人的个人偏好整合为最理性的社会选择,但是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为了争取或捍卫自己的利益仍然必须在诸多现实政治问题上作出一次次的个人选择及集体选择;尽管市场本身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经济问题,可是总有些事情需要公众思考并做出非市场的决策。

  积极关注社会事务,特别是那些关系大是大非或涉及重大利益的事情,参与和推动社会选择的形成,追求自己或同偏好人群的利益,这些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有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每一次选择,即使真的愿意这样去做也存在成本、效率、判断质量以及其它技术性问题。于是聪明而省事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运行并充分保障个人利益的机制。

  政府机构以及政治家、公务员体系可以构成这套机制的有形硬件,但是最重要的是相应的软件支持和约束。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将公众利益和国家政务完全交给专职的并且哪怕是完全专业的政府机构来处理也并非一个合理明智的方案,宪政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所发现的最不坏的办法,也许我们未来的后代会发展出更佳的社会选择技术并建立优美和谐的新体系。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领域同样是这个道理。就所有事务都全民公决既不经济也没有效率,全权交给政府处置存在诸多风险,比如说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会存在政府失灵。所以西方社会诞生了福利国家体制或者各类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些框架性的纲领必须要体现出最大部分国民的意志和主张,一些细微的技术性问题和制度的执行交给专业人士和专门机构在国民授权的前提下合理处理,如果后者面临的问题超越授权界限,则需要征求国民的意见或者就提案争取国民的支持,不论是通过完全民主的全民公决还是代议制民主模式下的议会讨论。

  通过合理的公共选择使得相关事务沿着法治化的轨道运行,这是保证国民福利与社会保障质量的根本性原则。
  日期:2011-08-22 16:39:50
  【边际主义革命】
  经济学的边际主义革命或曰边际革命是指19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转向,这场革命确定了古典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全面转变。边际革命的核心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新增加的单位对人们享受程度的满足递减,这实际是借鉴并引入了高等数学中“导数”的概念。边际革命推动了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同时强化了效用与稀缺性的联系,对微观经济学的前进发展贡献巨大。

  庇古在其名著《福利经济学》中,从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现象出发,论证了收入由富人手中移转到穷人手中将增加社会的总效用。基于这个重要结论,在信奉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借重“帕累托最优”概念及马歇尔“消费者剩余”概念的基础上,一批经济学家们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旧福利经济学体系,他们认为国民收入总量越大,总的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相应的社会福利也愈大;所以他们主张政府通过收入累进税等再分配措施来促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边际主义的分配理论还蕴含着贫困不是必然的思想,从而为通过社会救济工程消除失业、克服主要由失业引起的贫困现象的认识主张打开了绿灯。所以我们可以说,边际革命不仅仅推动了经济学本身的理论升华,同时也是收入分配政策和济贫政策上的革命;在此之前的慈善救济思想仅仅是出于正义、同情或悲悯之心这些人类之高尚情怀的,主要体现了人道主义但却缺乏扎实充分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旧福利经济学的认识和主张也是存在争议的,比如说关于效用辨析究竟是该立足于效用基数还是效用序数的论战至今仍然是学术界的热点,国民收入均等化的主张也可能丧失一些效率,同时多少会被人们视为违背自由竞争、自然法则的“矫枉过正”。不过,个人观点以为,如果给旧福利经济学加上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其学说成立的合理前提在于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很多人无法保障基本生存的现象,庇古等大师关于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思想与主张就是绝对值得高度重视和充分尊敬的。对那些基本消灭了绝对贫困的少数发达国家,或许考虑经济问题的重点在于提升效率,对我国这样存在大范围、高比例贫穷阶层的国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改革以保证多数国民的福利。实际上中国的现实状态是牵涉到部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政权存亡的严重问题!

  日期:2011-08-26 10:51:15
  【福利是什么?】
  从这节起我们进入正题,来研究福利(Welfare)这个问题。福利是远远超越了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只是福利的一部分基本内容,甚至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仅仅是社会福利中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请大家先考虑一下什么是你心中的福利?我相信大家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这很正常,因为中国当代的所有词典和辞海一直都没有关于福利的准确描述和规范定义。也许有人会感觉吃惊,但情况确实如此,我国词典中的福利定义或者国人通常理解的福利概念不太容易与习惯于立足抽象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国际概念接轨。

  即便是善于条分缕析、归纳总结的西方学者,就福利的本质与定义大家也存在不同看法。
  福利经济学之父A.C.庇古专注于研究经济福利问题,他理解的经济福利是指与货币量度相关的人群满意感与不满意感,也就是欲望实现的强度。这个概念其实和效用过于接近,也正因为这个特征而很容易被混淆,所以后来者们认同他的多数研究成果却不主张以他的理解为标准答案。
  日期:2011-08-26 11:02:44
  新福利经济学派主张福利的度量主要是指个人福利(Individual welfare)的度量。他们认为个人福利应当而且可以被看做是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亦即综合涵盖了平安、健康、幸福、兴盛等内容的wellbeing,简单来说福利就是满足与快乐。这种个人的快乐与满足包括了感官的享受和痛苦以及精神的愉悦和折磨,也就是说个人福利是个中性的概念,既可能好也可能不好。而社会福利是一种总体状态,并非个人福利的简单总和,绝大多数新福利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福利经济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判断不同社会福利状态的高低,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一套分析判断的标准。

  新福利经济学着意区别了福利与效用(Utility),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人福利可以用个人的效用或偏好来表示,相当于效用与福利是等价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却不能互相替代。通常他们认可的个人福利与个人效用偏离的情况有三种经典类型:
  1)外部客观存在的因素对个人偏好的影响。首先一个人的偏好往往并不是由自己的福利决定的 ,他或她难免会受到其他人的福利状况的影响;其次很多人多少存在利他主义倾向,这种利他主义风范使得个人偏好背离个人福利;第三,社会价值观以及法律在很多情况下会左右个人偏好,比如战争中的军人们选择走上赴汤蹈火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无知或预见不完全(Imperfect Foresight)通常会造成偏好与福利的背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