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家修身”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概括,实际上佛门慈光在造福古代中国人的功业上绝对不逊色于儒教的影响,尽管它主张的慈善事业在皇朝时代屡受朝廷打压,包括今天也无法充分实现其济世利民、反哺社会的广结善缘理想。大乘佛教的主旨不仅在于精神和灵魂上普渡众生,也同样关怀现世的疾苦与人们需要的物质、肉体救援。关于佛门慈善事业提供给社会的保障与福利我们在中国古代的相关章节会有多处详细介绍,可以说中土佛门在皇朝时代的悠悠岁月中承担了从教育、医疗、赈灾、救难、住宿到丧葬关怀等各项服务功能。如果不是古代中国政权习惯性地排斥任何社会、民间力量以规避对皇权统治的威胁或不利反衬,个人以为中土佛教有可能不会把社会慈善只当作其次要的副业,中国古代的宗教慈善很可能演化出超越政府福利的宏大格局。
相对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发达,佛教慈善事业的发扬确实存在些客观制约。西方多元政治结构的社会传统中,基督教长期处于能量与世俗政权不相上下甚至影响力经常超越后者的卓绝地位,受到的世俗强权力量打压与干扰较少;基督教在传教与慈善事业上始终拥有独立的主导权力,因而也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拥有来自社会与财团的强大财力物力支持;基督教慈善事业已经跨越了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自我调整要求,是现代化了的宗教慈善模式;基督教在传教热忱上明显超越组织化与财力均比较落后的佛教;基督教信徒的慈善主要出于赎罪觉悟而不是祈福意识。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中国社会走出专制阴霾,实现高度法治与社会自治的现代化后,佛门在独立主导其行善助人之高尚事业的基础上,古老的佛教一定会焕发生机、与时俱进,指导佛门子弟与八方信众释放蕴涵于佛教精神内的慈善因子。
日期:2011-08-19 11:00:42
伊斯兰教同样奉行鼓励教徒捐赠、引导世人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古兰经》有云:“信道而施舍财产者将受重大报酬”,穆斯林社会设立“天课”以倡导人们照顾孤儿、寡妇、穷人及其他有需要的人,号召富裕者积极赞助公益、特别是文化事业,富有攻击精神的伊斯兰教还严禁信徒行不义之事,吝啬与逃避“天课”义务就是受谴责的恶行。
古代中东、中亚世界流行的琐罗亚斯德教(又名祆教或拜火教)及摩尼教也同样要求信徒救济贫困与相互帮助,反对为富不仁。
我们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很大意义上受益于上述宗教的卓越贡献,它们倡导的向善思想与播撒的仁爱种子在精神和物质上帮助了无法记数的人们,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世界是穷困者们实实在在的生存守护神。
日期:2011-08-19 11:10:40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由于美国人的创新贡献,西方慈善事业开启并进入了现代化殿堂。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1919年去世前,卡内基捐出了全部身家用于社会事业并留下一句不朽的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
在卡内基的高贵精神感召下,西方国家的富豪们建立了众多的慈善基金会,这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事业的合法社会组织”全面资助教育、文化、科学、医疗、公共卫生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著名的青霉素发明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成果。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有幸亲眼目睹了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等世界顶级富豪对慈善的诠释与豁达的财富观。在亚洲名声算不上很好的“掠食大鳄” 索罗斯在2000年就通过其旗下的“波黑基金会”为战后波黑的教育、医疗及社会发展领域资助了约5亿美元,他陆续在全球二十多个落后穷困国家建立了35个基金会,专门无偿资助年轻人出国留学以推动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实际上他作为全球最著名的活跃慈善家的名声更为世界尊敬。
慈善与互助属于我们人类最光荣的悠久传统,却与现代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不同,慈善与互助都基于民间行为及个人行为,不具备社会强制性,是福利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
日期:2011-08-19 11:21:51
【劳动力市场与工会】
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它与冷冰冰或中性的资本、信息、土地、机器、原料等要素完全不同,这项生产要素的单位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尊严与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已经介绍过自由主义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假设,即市场会自动形成供求均衡或者实现出清。但是这个假说过于理想和粗糙了,与实际情况明显脱节。上个世纪以来,为更透彻地理解失业与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对劳动力流动与市场供求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刻研究,得出了不少对于细节的观察结论。总体而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只有在很小的一段区间才适用市场均衡法则,我们不妨将这个区间命名为市场均衡区间。而且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这个区间,在二十世纪的新环境下,在岗者群体的平均工资实际是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市场均衡水平不代表合理的工资水平),而这点显然会抑制就业率,造成更多的失业。当然,也有相反的案例。比如中国的在岗者平均工资水平就被公认是长期严重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当劳动力供应出现明显紧张,即在市场均衡区间上方运行时,在岗者从用工方那里得到超过市场均衡点劳动力报酬的趋势将强化。但市场因萧条、危机等原因出现严重供大于求时,也就是说失业率在高位运行(各个国家的情形不同,一般国家的整体失业率超过10%--20%被认为进入危险区),会出现两种经典情况:①在劳动力保护制度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因为工资具有粘性,大量解雇熟练工人或降低工资未必对资本方有利,还有局内--局外人理论证明的转换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岗者尽管有些人要失业,可是受到冲击的范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然而对社会上新形成的劳动力,比如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生,还有那些原本失业寻找工作的人群来说却是一场灾难,他们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岗位。萧条或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劳动力市场积累的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原来有工作但在裁员潮中加入失业者队伍的人群越来越庞大,形成恶性循环。②在劳动力保护落后,非农经济比重低的国家,作为劳动力载体的有生命的劳动者及其家庭存在生存的最低需求与强烈欲望,当劳动力普遍剩余时求职者将不得不接受资方不合理的开价(低于市场均衡水平),极端过剩情况下这种不合理的市场价可能严重冒犯并刺痛人类的道德观,但供应方却无法选择,否则将可能饿死。
这些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不能套用一般商品的供求均衡原理或市场出清理论,市场法则来当劳动力市场的唯一裁判并不合适或胜任。
日期:2011-08-22 11:07:36
还有一个重要情况,各国对劳动力的认识与就业状况本身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欧福利国家的就业政策鼓励全民就业,这些国家的妇女就业水平很高,而且多安排在相对稳定的公共部门;日本社会则明显妇女就业率偏低,很多女性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充当家庭主妇;美国、德国等则属于中间状态。这种差异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会发生显著的影响。
针对失业而言,新古典经济学的认识基本可以接受,失业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自愿失业,即一些人不愿意按照现行市场工资水平和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②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由于劳动者变换工作或者由于季节性及其它技术性原因引起的失业。③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现有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的岗位要求而引起的失业。
在新古典经济学认识的三种失业类型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通常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都属于非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愿意按照现行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却找不到工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