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威廉. 贝弗里奇爵士因为其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的重大贡献而被认为是改变了世界的伟人之一。身为自由主义者的他,在1941年接受英国政府委托,研究并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的相关问题。我们不得不感慨英国人的远见卓识与前瞻精神,在狼烟炽热的战火纷飞年代就考虑“遥远的事情”,这让我们这个习惯于后顾与回忆而吝惜于前瞻,甚至经常表现出目光短浅特性的东方古老民族汗颜之极!
贝弗里奇的研究成果在1942年底以著名的《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问题的报告》(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为题发表。他从英国的社会实际出发,认为“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的五大障碍,提出建立“社会权利”新制度,为英国设计了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蓝图。可敬的贝弗里奇爵士倡导的新社会模式不仅后来成为英国社会保障的指导方针,而且造福了今天全世界数以十亿为单位的各国家、各民族的人类同胞。
日期:2011-08-18 11:37:52
贝弗里奇在《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提出社会保障的三大原则和内容:
一、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将保障范围从传统的贫困阶层扩大为所有公民;
二、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统一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通过国家收入在相关领域的均等化再分配实施社会保障;
三、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内容指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政府的资助,这条根据需要的全面保障原则也经常被称为“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贝弗里奇主张通常被概括为“3U”思想,它实现了对以往任何社会福利保障构想与实践的划时代突破;自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市场保障的不足或缺陷第一次得到了系统的修正;它意味着不仅是贫苦者,所有中产阶级以及富裕阶层全部应该被赋予享受国民福利的权利;人类文明的社会制度演化自此上了一个重要台阶。
除了非常醒目的3U原则,《社会保险及其有关服务问题的报告》还陈述了“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不过这属于老生常谈的概念而不太吸引人眼球。
日期:2011-08-18 11:47:52
【三大发展共识】
二战结束后通过诸多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国家建设的六十多年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人们关于福利与保障达成了三项最关键、最普遍的发展共识:即“积极的福利国家”共识,“社会投资”共识,“福利社会”共识。
尽管在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间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开始暴露出福利病,尽管每当世界经济低迷时总会出现些反对社会权利与福利保障的杂音,各国民众还是热情洋溢地支持福利国家的选择,学者、政治家以及普通人积极地探讨研究着各种福利国家的模式与具体政策。
各国民众的主流观点不再将救助或赈济穷人视为仅仅应该归属于私人慈善与爱心的展现,关爱同胞、履行社会义务被当作一项现代文明人的天职甚至超越了人道主义与合作主义,社会肯定这些高尚的行为与制度是有利于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性、集体性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意义而不仅仅是政治意义。
追求福利社会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的一大基本目标,一个公正、进步而合理的社会必然离不开最基本的福利社会内容的支持,没有基本社会福利与生存保障的国家不啻于现代文明世界的野蛮人。
日期:2011-08-19 10:42:43
【慈善与互助】
慈善与互助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生存保障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洪荒远古的原始社会。我们的老祖先由于技术水平过于低下,在资源与危险同样丰富的远古必然要选择集体生存模式,单独个体或家庭很难在大自然的严峻考验下顺利成长。所以具有血缘关爱特性的家庭保障、家族保障、氏族保障必然成为远古先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模式,随着时代的进展、人口规模的增加而逐步演化为部落保障及原始国家保障的模式。这种保障模式的基本后备品最早是食物,后来发展成以土地为主,其中也搀杂了一些彼此间的关爱照顾。
随着文明与技术的进步,以集体劳动、共同分享、相互关爱为主要特点的原始社会解体了,很多民族进入了以私有制、家庭生活和国家体制为特征的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虽然原始集体保障制成了昨日黄花,但是人类善良的天性却并没有随私有制的兴起与普及而完全消失,慈善仍然是最常见的高尚善行,互助也是人们在发展生产与抵抗灾难时最普遍的简单技术手段,只是慈善从集体的行为要求变化成个人的爱心发挥,互助从最广泛的组织方式嬗变为小范围且部分人群间的生存支持。
现代人理解的慈善内涵是指人们出于爱心,本着对同类的博爱、同情、怜悯情感,慷慨地、仁慈地把属于自己所有或可以合法支配的钱财、物品、劳务乃至身体器官无偿地捐赠给需要的人或从事此类事业的民间组织,以帮助贫穷、病残、妇幼、老者等弱势社会成员或者有助于社会公益。
慈善可以是捐助金钱、物资给饥寒交迫的人们,可以是做义工,可以是为疾病所困者捐献血液、骨髓,也可以是不求商业利益地修路建桥或资助某项科学研究活动;慈善行为关注的对象不仅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体现为关爱自然或其它的公益事业。慈善的精神以爱为支撑,否则纵然捐助钱物或表面对社会有益都不配称为慈善义举。
日期:2011-08-19 10:49:56
从已知的历史来看,人类的宗教活动促进和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升华,尤其是三大世界性宗教体系的贡献成就了人类社会的慈善意识。
西方的慈善精神主要源于基督教传统。恰如前人的评价:“在基督教产生前的欧洲是冰冷的,基督给人类带来温暖。”
教会的最大标志是“爱”,在基督徒的信仰观念中,慈善不是做给旁人看的,也不是为了讨人欢喜或博取美名,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西罗马帝国颠覆后的黑暗中世纪,封建欧洲的世俗王国及封建领主遵循日尔曼传统,不实行长子继承制;封臣制与诸子继承制使国家的土地储备不断分散,最终土地后备保障体系难以为继甚至完全崩溃;而教会财产、修道院的土地不存在这个根本性的缺陷,所以教会更有财力、物力扮演重要的社会救济角色。
公元5世纪,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卖掉了教堂的财物与饰物,帮助饥饿的人渡过难关。公元10世纪,温彻斯特主教埃塞沃尔德卖掉了教堂里所有的金银器皿,散财散粮救援饥荒中濒于死亡的穷人,这位主教说:“上帝的圣殿里装满了财富,而圣灵的子民却要饿死,这是毫无道理的。”古代修道士与虔诚基督徒参与慈善时,他们给予的不仅仅是金钱和衣服,而确实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到了近现代社会,基督教慈善越来越具规模,越来越有影响力,他们建立的大量慈善组织至今仍是全球最重要、最完善的非政府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美国现代作家施密特的说法,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为了爱而爱,“意味着施舍以便缓解接受人经济或身体压力,不求任何回报。”
日期:2011-08-19 10:53:57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