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道主义已经在传统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扩展为几乎覆盖所有社会领域的人本主义世界哲学。研究人的天性、特点、状况、利益与前途,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地位与幸福是现代人道主义学说的核心课题,也就是说现代人道主义者普遍共同关心的领域在于:人的本质、人格、使命、价值、地位、个性发展,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技以及实现人道的设想与途径等等自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一切问题。崇尚现代人道主义的西方社会思想流派与哲学派别很多,然而无论是信奉无神论的萨特还是以新托马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神道主义,从相对思想激进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到当代恪守保守自由主义原则的那部分西方民众,无不认同博爱、仁慈、互助与合作的高贵价值,无人质疑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安宁幸福而非政党、政府或所谓的国家利益实当为现代人追求的最高与基本目的。
现代人道主义宣扬的核心社会原则为:理性价值、思想自由、个人尊严、道德平等、个人自由、维护伦理和宗教怀疑主义。
按照“社会学之父”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理解,人道主义的要义在于以仁爱为原理,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秩序为基础。
日期:2011-07-25 15:49:01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集团也创造了所谓马列哲学的人道主义概念,在文献中可见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诸种说法。
与信仰自由,排斥教会束缚,基于博爱主义伦理观的倡导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扶助并谋求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现代人道主义宗旨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宣称他们反对“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我们过去经常听说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其标准内涵为: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条件,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以使之成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
但是,这种革命人道主义带给世界的真实记录却是: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府以革命的名义不分青红皂白地残酷处决了末代沙皇一家老小,最年幼的一个孩子当年只有13岁;1968年布拉格之春中苏联与华约的坦克开进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残酷镇压要求“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入侵者公然逮捕和拘禁以杜布切克书记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集团,造成不少于十万人的难民;我们中国的革命人道主义记录也让世人惊诧,“反革命分子和破坏分子”在建国后被系统清洗镇压,右派知识分子被关进牛棚改造思想,严打运动以社会秩序的名义将65万人包括轻微刑事犯罪的人员押送到新疆人烟罕至的地方劳改,据相关研究资料其中有24万人被执行死刑。
“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如果活到了20世纪,亲眼见证了“革命人道主义”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与中国的实践后,恐怕他也会重新严肃思考一些问题。
20世纪七十年代,改良后的苏联及东欧式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哲学开始承认伦理学的一些观点,提出要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并使之成为普遍道德规范,强调目的之道德价值与手段之道德价值关系密切,当对两者采用同样的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道德标准。这种新思想潮流还着意突出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表现,实现社会和人的人道化要主要依赖科技进步提供的必要物质基础。
苏联--东欧的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模式说穿了还是在回避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核心人道主义精神,其本质内容不外乎专制主义、集体主义与人类主义或曰社会发展主义的怪异组合,以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发展掩盖不平等、少自由、缺爱心的现实矛盾。
日期:2011-07-25 15:52:36
希望给人以与时俱进印象的中国理论界也形成了中国版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其核心内容为:要求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尽管马列学派和相关国家政府宣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从抽象转变为具体的、现实的,是人道主义的新的最高形式,是人道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但是缺乏具体制度支持或制度本身不善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世人看来却始终沦于抽象、空泛的口号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虚伪的、伪善的。
权贵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人道主义更容易成为幌子并异化,和社会发展主义在中国的变异同样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这个夏天的红十字丑闻,让同胞心痛泣血的动车追尾脱轨悲剧都是中国式人道主义与社会发展主义的经典注脚。
日期:2011-07-25 16:00:06
这个世界有一种国家社会模式叫做民主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些国家的人民喜欢限制部分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而走社会民主主义立国纲领。这两种模式都主张用民主制度把习惯张大自身利益并潜伏暴力思维倾向的政府公权关入笼子,同时用法治传统与社会主义倾向给本性贪婪逐利的资本戴上副合适的镣铐,从而保证公民与社会的最大福利。这些明智的人类族群信仰自由和法治是人类主义或社会发展主义的基础,人道主义是建构社会和谐并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最佳团结工具,人类主义追求动态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人道主义保证静态的社会公正、弥补一次分配的缺陷、培养公民的美德。这才是真正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而作为民主社会主义对立面的权贵资本主义,当边界无限的公权与欲望无度的资本这两个双重负面属性的“暗物质”结合后会发生什么或将社会引向何方?相信具有正常智力和道德水准的人们都不难得出阴暗的预期与负面的结论。
总之,人权与人道主义赋予现代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更广阔而富有同情心的内容,特别是人道主义传统以及中国古人的仁爱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各种进步制度与慷慨乐施行为的真善源泉。中国政府在考虑经济秩序与安全的未来建设方案时应该且必须考虑和纳入足够的人道主义内容,通过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提供的自由和便利作为形而下的实际好处或利益是中国民众当下最普遍的需要。
日期:2011-07-28 14:56:55
【社会保障】
已经过去的20世纪在很多社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眼里被视为“社会安全”世纪,人们如此评价相关的变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要制度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
关于社会保障的概念,当今世界的学术界与各国政府暂时并无统一的认识,各国实践中的表述方式和相关制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鉴于当代中国宪法在社会保障上相关规定的落后性与狭隘性,普遍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中国学者既无影响力且对社会保障的认识确实偏颇、混乱甚至原始,我们这里忽略掉相关的中国观点,而以观察和了解这个领域做得公认相对出色的国家的概念为主要任务。
一般而言,西方社会定义的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如其字面意义所示,是指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体系。在这种社会安全制度体系下,为规避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生活风险对相关社会成员本人或其家庭带来实质性的生存危机,国家通过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强制性地实施和履行本国社会对相关公民及目标人群的“生存照顾”义务,使被照顾者的身心状态得到正常的维护,并以此种积极之国家作为或政府行为来促进社会公正运行和良性发展。
“生存照顾”也是由德国学者福斯特霍夫首创的社会学概念,他于1938年发表的“作为给付主体的行政”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相关理论。福斯特霍夫主张:在社会国原则下,国家(政府)必须以公平、共同富裕、和谐、克服困窘为新的行政理念,积极为国民提供合乎尊严的“生存照顾”。
“给付行政”也被称为“行政给付”,通常是指一国行政主体依法向公民或法人提供有关便利、直接物质利益或与物质利益相关的权益的公共财政行为。
“生存照顾”和“给付行政”两大概念在二战后普及开来并深入人心,成为西方社会与世界各国建设新的社会保障与相关公共事业的实践活动中,指导相关政府公权运用的主流思想准则。
日期:2011-07-28 15:00:1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