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密码》
第12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非竞争性的经济学含义分为两层:1)在给定的生产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即每增加一个新消费者,供给者不会增加任何费用。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任何消费者的消费都不能妨碍或削弱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与质量,不存在拥挤现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消费者数量增减对供给方的生产成本毫无影响并不代表其边际社会成本也为零。比如假定南京市的公共用水供给能力远大于居民和企业用户的实际需要,大家在夏季用水量增加,自来水公司没有经营上的压力,但是南京市的水资源却可能真实受到了某些不易察觉不到的影响,这种变化也许对用水或气候会带来变化。

  日期:2011-07-21 11:05:56
  ②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被提供后,不可能将相关消费者排除在该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不论他们是否专门付费或是否愿意付费。
  非排他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某个公共物品。即便某个人或某些人想要独占,或者在技术上无法实现,或者技术可行但排除他们享用的成本过高而不值得。2)任何人都不得不消费相关公共物品,即使可能内心并不情愿也无法实际拒绝。3)每个人都可以恰好消费同等的效用。
  我们也可以如此理解,公共物品不可能因为某些人拒绝付款而不提供,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用拒绝付款的方式将自己排除在某项不喜欢的公共物品的享用范围外。

  比如国防、社会治安和天气预报,不管某个消费者或一些人的意愿如何都必须提供,任何人也都生活在同样的社会保护伞和信息平台下,除非特殊情况,谁也不能比他人享受更多的安全保障和公共信息。
  日期:2011-07-21 11:07:36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和外部性,理论研究表明纯公共物品和某些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将遵循庇古均衡、林达尔均衡、萨缪尔森均衡或马斯格雷夫均衡法则,其中“维--林模型”(因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和林达尔对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命名)是大家认为具备规范性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相关有必要学习的理论我们在后面的章节再专门介绍。

  简单地说,经济学的结论是: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无法依靠纯粹的市场力量由企业或个人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于是政府的介入就成为绝对的必要,如此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然而政府介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物品都由政府生产供给或者说政府垄断或取代公共物品市场,私人或企业同样可以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发挥作用,而且随着技术和人们观念的进步,私营部门参与公共物品领域的空间还应该越来越宽余。

  世界各国的实践还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公共物品领域适合政府以直接生产方式来操作,比如国防、法律秩序、福利等,更多的领域应该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提供,即政府委托私营部门来生产,政府则在后台提供一定的政策或财政支持,这种经济资助可以体现为特许经营、财政补贴和其它利益弥补方式的奖励措施。
  私人用品则适合市场经营的方式,理论上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看不见的手”会导引私人物品供求向资源最优化的方向配置。
  准公共用品也有它们的特性,遵循一定的供求规则。
  日期:2011-07-21 11:15:05
  布坎南将消费含有一定公共性,具有非竞争性却可以实现排他性的一类物品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这类物品的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所谓的“俱乐部规则”予以克服。

  而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排他的物品则通常被学者称为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或公共资源(英文简称Gprs),因为它们总是以人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享用资源单位的形式体现。
  Gprs不同于纯粹的公共用品的关键之处在于资源系统虽然可以共享,但资源单位确实不能被共同使用或占用,因为Gprs的效用可分割,而后者的效用不可分割。
  为防止Gprs的使用拥挤和资源退化,这个领域也遵循相应的经济学、管理学规律。
  世界上其实还同时存在着即非公共物品、亦非私人物品,但人类生活却不可或缺或对其依赖性很强的物品或资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空气和海洋。这些特殊物品或资源一般都属于人类活动很难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造化,按照现代环保的理念,我们在消费这些大自然慷慨的恩赐之时也要珍惜。
  因为我们中国人对于公共物品的认识与观念确实太落后、太肤浅,社会与个人又残存了很多早该被淘汰的丑陋习俗或不良习惯,所以我们在公共物品的应用上观念混乱,甚至天天上演着诸多闹剧和笑话。比如法定的免费义务教育实际上名存实亡;属于全体国人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被某些人或机构以发展经济、开发商业价值的名义圈占,成为私人或小集团的牟利工具;还有自命不凡的井底之蛙们出行时对相关道路或街区实行禁行管制措施,就差像皇朝时代的达官贵人让衙役们在大轿前面高举若干“行人回避”的牌子以示招摇了。

  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社会耻辱,我们不仅被外国人看不起,也会被自己的子孙后代嘲笑!
  日期:2011-07-22 12:01:46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中出现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率地分配商品与服务,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市场的本义是从事交换的场所。经济学的市场概念宏观上是指市场机制,即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位一体形成的市场诸要素间相互制约与支持的关系规则以及特定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方式。微观上则是指由买家、卖家、交易对象、交易规则以及可能需要的交易中介等市场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
  市场失灵意味着真实的市场均衡背离了帕累托最优,原因则在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
  市场失灵通常表现为这样三种症状:1)市场无法有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2)市场实现的资源配置结果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正分配;3)某些商品或服务事实上不存在市场或稳定的市场,即哪怕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于某些原因、市场机构不愿意或无法生产这些商品及服务。

  市场失灵并不代表西方经济学对“上帝无形之手”的信仰就是错误的,实际上微观经济学强调的市场至上理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机制的假定条件下的,在这些假定条件下市场才能指导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些重要的假定条件一般包括:完全竞争的市场,无外部性效应,交易费用或曰交易成本很低,充分完整且对称的市场信息,市场参与者完全理性,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显然这种理想的或者说完美的市场在现实世界里是很难达成的,即便存在也可能发生资源配置结果不符合分配公平标准的情况。
  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经济周期波动、分配不公、垄断扭曲、外部负效应得不到治理、区域经济不平衡、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率高企、公共资源透支与退化,这些都是常见的由市场机制失灵引起的尖锐经济矛盾。
  日期:2011-07-22 12:10:44
  于是针对市场无效情况严重的领域或形势,非市场机构或非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便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由此可以弥补市场自发的私人选择照顾不到或无法克服的缺陷。
  在公共物品领域,情况尤其如此。因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取向和消费者中存在“免费搭车倾向”,往往会导致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让双方都满意的公共产品市场。这种市场力量因定价、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市场失灵的最基本形态之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