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33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派学说的问题是,假如认为“我有”、“法有”,那么就等于犯了“我执”和“法执”的错误,直接和释迦牟尼强调的“无我”矛盾。这也无法破除欲望,无法跳出轮回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法”是恒有的,就意味着苦也是恒有的,岂不是说我们就没办法解脱了么?假如说人是恒有的,那人怎么修行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呢?那佛教也就没法修行了。
  印度有一位叫龙树的佛学家,他主张“人法两空”,世上万物的本质都是不真实的。反对者指责他说:你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不真实的。那佛法、经文、僧人的修行也成了不真实的了,你这是在破坏佛教!

  龙树就用前面的例子反驳说:你如果认为人和法都真实存在,不是无常的,那就等于认为人永远是人,苦永远是苦,我们就无法修行了。你这才是在破坏佛教呢。
  日期:2012-07-22 11:23:45
  133
  另一个极端的学说是强调“无”,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佛教不是说“无我”么?“无我”就是“我”什么都不是,根本都不存在。世间万物也都完全不存在。你以为万物存在,那是你看到的假象。
  这派学说的问题是它陷入了虚无主义。假如万事万物完全不存在,那佛法还存在不存在?释迦牟尼是以肉身的形式向世人说法,释迦牟尼的肉身是不是曾经存在?释迦牟尼的传教经历,他的那些教诲是不是存在?

  假如“我”完全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还要修行?
  这种观点最后只能推导出来,连佛教的戒律、经文,信徒个人的修行都是虚无的,那佛教也就应该消失了。所以大乘对这种观点称为“恶取空”,意思是把事物看得极端虚无,就错了。
  假如我们以今天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会发现以上两种极端观点的错误之处,以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同样成立。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上没有永存不灭的事物。所有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所有的事物都有生有灭。所以,“万法”不可能是恒常存在的。
  同样,辩证唯物主义也反对虚无主义。这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存在的,不能因为它在变化,就认为它不存在。
  而大乘的第一个佛学高峰,它对于“空”的看法基本上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日期:2012-07-22 11:32:20
  134
  这个佛学高峰是一名叫作龙树的印度佛学家(后世的佛教徒认为他是菩萨)提出的。一般被称为“中观学”。
  所谓“中观学”的“中”,意思是反对对事物采取极端的看法,要取“中道”。中观学认为,“万法实有”和“万法虚无”这两个观点都太极端,都是错误的。
  那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中观学认为,是“假有”。
  “假有”的大致意思是,我们既不认为事物是永存不变的,也不认为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事物存在,但不是永存不变的。

  那么,当佛教说我们要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时候,意思并不是让我们把一切都看成完全的不存在。我们认同事物是存在的,我们是通过认识到事物无常的一面,来意识到它的虚幻。
  事物存在,但不值得我们依恋。
  中观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认识基本是一样的,都认为物质是存在且暂存的。只不过,唯物主义和佛教对于这一本质的态度不同。
  唯物主义偏向于“假有”中“有”的一面。认为虽然物质是暂存的,但物质仍旧是世界的基础和本质。桌子的分子虽然每一秒都在变化,最终整个桌子都会消失。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它“无常”的一面并不影响我们去暂时称呼、研究和使用它。
  中观学偏向于“假有”中“假”的一面。认为既然人和事物都是暂存的,那么就不值得追求依恋。桌子虽然存在,但不值得我们占有。因为无论“我”还是桌子最终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成空。
  日期:2012-07-22 11:51:45
  135

  中观学的“假有”说并不是想左右逢源的耍滑头。
  首先,这个学说最符合我们对世界的观察。
  其次,中观学解决了上述各派学说的种种困境。
  比如,刚才有的学派说,如果强调“空”,那还有没有因果报应,人们还会因为未来的恶报而忌惮吗?
  中观学说,因果报应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们的本质也是假有。我们做下的业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完成了相应的果报,业的作用也就消失了。我们受到的果报也不是永远存在的,经受过了也就消失了。
  那么,“我”到底存在么,轮回的主体又是什么呢?

  “我”也属于万法,自然“我”的本质也是假有。换句话说,“我”不是恒常存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我们每一时刻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都在变化。这一秒的念头和上一秒绝不相同。我们身体的细胞,每一时刻都在新陈代谢,肉体的状态也和上一秒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存在。所以“我”的本质是假有。
  当认识到“我”的假有本质后,我们就会意识到,并没有不变的“我”存在,那么无论是我的喜怒哀乐还是欲望的满足,都是暂时的,都是会随时破灭的,因而是不值得追求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消除欲望,逐渐不再造业,也就达到跳出轮回的目的了。
  换句话说,“我”本质为假有这一点,是不违背释迦牟尼“无我”的教诲的。
  日期:2012-07-22 17:24:25
  136

  你或许会问:
  我不关心这些,你说这么多没有用。我就是怕死。那么你就直接告诉我,按照佛教的观点,人死后会不会还有意识?比如按照轮回说,是不是“我”死后眼前一黑,然后一睁眼,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新的身体中?(记忆是否被消除姑且不论)
  我不知道佛经里有没有直接的回答。我自己的回答是:是。
  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在中观学看来,刚刚这个提问本身有个问题:它认为人活着和死后是两个状态。似乎人活着的时候是稳定恒常的,死的那一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所以需要我们讨论人死了后会遭遇到什么。

  但对于佛教来说,人无论此生还是来世,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假有”。死亡这个事件并不会改变人的本质。不是说人死了才进入“假有”的状态,而是认为人平时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假有”的。
  所以我是这么想的: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是我们都承认的吧?然后我们给自己随时变化的这个特性,起了一个名字叫“假有”,这也没问题吧?
  平时的“我”已经是假有的,是随时变化的,但我们却觉得我们自己是连续存在的。而不会认为下一秒钟我就眼前一黑什么不知道了。那么,既然佛教认为人轮回前后,假有的本质都不会改变,那么不管是不是经历了死亡,我们还都应该像现在一样,能意识到一个连续的自我。
  说白了,轮回的过程就是“眼前一黑”,再一睁眼就发现自己进入到新的身体里了。
  问题都完美解决了吧?其实还没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