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们也能感觉到,他在解释教理、维护佛教方面已经尽了力了。但是由于真正的大乘经典还没有翻译过来,慧远和道安一样,都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我们前面说过,佛教明确反对灵魂的概念,慧远却专门写文章阐述“形尽神不灭”的道理,说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因为当时的佛教徒从轮回说推理,自然会得出“人死后精神不灭”的结论。慧远以为自己论证“神不灭”是在维护佛法,实际上,已经违背佛教教义了。
要改变这个情况,只有等到鸠摩罗什出山。
日期:2012-07-22 10:52:09
第七章 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这章讲的是中观学)
128
在慧远身居庐山,鸠摩罗什被困甘肃的这段时间里,好几个少数民族展开了对中国北方的争夺战。最后,羌族的姚氏家族获得了胜利,建立了新的帝国。
但姚氏家族没有更换苻坚的国号,新帝国仍旧叫作“秦”。历史上为了区分,称为“后秦”。
决定鸠摩罗什命运的,是后秦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姚兴。
这里有个挺有趣的事。
我们刚才介绍的北方王朝:羯族石氏的后赵帝国、氐族苻氏的前秦帝国、羌族姚氏的后秦帝国,还有个争天下失败的鲜卑族慕容氏的燕帝国,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数都有限,光靠本民族没法统治那么大的土地。所有他们的帝国都是以一个少数民族为领袖,其他少数民族为附庸。很多民族领袖在建立自己的帝国之前,都是其他帝国的臣子。
比如,苻坚的父辈给石氏家族当过臣子。
姚兴的父辈给石氏家族和苻氏家族都当过臣子。
前面说过,少数民族要统治中国,必须进行汉化、儒化。因此这些少数民族互相影响,一代比一代更加重视汉学。
苻坚小时候生长在石氏当权的朝廷里,所以才有机会苦读儒学。
姚兴小时候环境比苻坚更优越,因此也饱读汉学。他不仅把后秦帝国治理得非常强大,而且和苻坚一样,也明白高僧的重要性。慧远身在东晋帝国统治的庐山,姚兴鞭长莫及,只能“至书殷勤,信饷连接”,不停的写信送钱。但慧远不出庐山,姚兴能请到的高僧,只有还被困在甘肃的鸠摩罗什。
日期:2012-07-22 11:00:19
129
鸠摩罗什57岁的时候,姚兴出兵打败了吕氏政权,把鸠摩罗什请到了长安。此时罗什已经被困了17年,道安也已经去世15年了。《梁高僧传》上说鸠摩罗什想起道安,“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和其他少数民族帝王一样,姚兴对鸠摩罗什非常尊敬,待以国师之礼。这不仅是出于统治的需要,还因为姚兴本人对佛学很感兴趣。他自己就精通佛理。
但姚兴也做了一件让人啼笑不得的事。据说他感叹,鸠摩罗什你那么伟大的大师,你去世以后没有后人,谁能接替你的衣钵呢?于是姚兴叫来10个美女,“逼令受之”,强迫鸠摩罗什接受。还让罗什不住僧舍改住豪宅,据说罗什真的生下了两个儿子。
鸠摩罗什来华是一件轰动佛教界的大事。鸠摩罗什到长安后,姚兴的弟弟写信给慧远通知此事。慧远立刻向鸠摩罗什致书问候,并赠送衣物法器。后来,慧远和鸠摩罗什还多次通信讨论过佛学问题,其中一部分信件留到了今天。
这些琐事都是闲话,对于佛教最重要的,是姚兴全力支持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
道安在长安从事佛经整理和翻译工作多年,留下了一大批译经人才。他虽然和鸠摩罗什未能谋面,却为罗什打下了物质基础。鸠摩罗什来华后,又收了很多徒弟,再加上姚兴也全力支持罗什。至此,我们上文对优质译经提出的种种要求全都实现了。
在长安的十几年间,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中国僧人们才看到了印度佛学的原貌,悬疑的问题才有了解答。
道安等人曾经为了“空”的含义争论不休。等鸠摩罗什的译经出现,汉族僧人们才发现,原来他们讨论的这些内容,印度佛教界一百多年前已经有定论了。汉族僧人的学说大都属于印度小乘学派的观点,按照大乘佛法来看,都是错的。
日期:2012-07-22 11:05:45
130
我们看《西游记》都记得这么一段,唐僧在长安无遮大会上说法(无遮大会,指的是无论僧人俗人、贵族平民都可以参加,人人平等的佛教集会)。这时观世音菩萨变化为一个老和尚,对唐僧说,你讲的都是小乘佛法,我佛西天有大乘佛法。这才引出唐僧西天取经一事。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早在后秦时,鸠摩罗什就把大乘佛法的一大部分介绍到中原来了。
那么大小乘佛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讲讲佛教的产生。
所谓唯物主义的立场就是说,我们认为这世上没有神佛,也没有轮回,释迦牟尼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佛教的历史是这么一回事:
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印度有一位后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的王子。他领悟到了关于佛教的种种理论教义,吸引了很多徒弟,并向徒弟们传教。后来释迦牟尼去世了,他的徒弟们就继续把这些教义传播、发扬下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佛教。
因为佛教的教义是释迦牟尼一个人传授给徒众的。那么当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佛教就失去了唯一的权威。徒众对于佛教不同的理解没人来评判,因此逐渐分裂出了持不同教义的学派。
最主要的两派,一派自称为“大乘”,也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接触到的佛教。另一派则被大乘称为“小乘”。
这些学派之间,主要的佛学分歧在于对“空”的认识。
您或许会先问:为什么佛教各宗最大的分歧偏偏在“空”的问题上呢?
您还记得佛教两个最基础的理论吧?
一个是哲学理论:万法缘起。
一个是神学理论:轮回说。
佛教各派的主要分歧在于“空”的原因是:以上这两大理论有一个巨大的矛盾。
日期:2012-07-22 11:08:56
131
前面说过,根据万法缘起,我们能推出万物的本质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叫“无我”。如果认为“有我”,就属于“我执”,就错了。
但是,既然“无我”。那进入轮回里“我”又是什么呢?
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不是这辈子做的好事和坏事,下辈子的“我”还会受到相应的报应吗?那既然“无我”,那下辈子承受报应的是谁呢?如果还是“我”承受,不就意味着“我”可以在轮回中永远存在吗?
我们前面说过,佛教有的理论释迦牟尼说得比较模糊,但是对于“无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没有永恒不灭的精神体,这点不容置疑。
但轮回说、因果报应的主体是谁,又该怎么解释呢?
日期:2012-07-22 11:17:19
132
这是一件超矛盾的事,引起了佛学家们的大量争论。归根到底,“我空”的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彻底的虚无吗?所有的事物都“空”,还是有例外?
所有的学说基本分成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说“有”,强调事物的实在性。
比如有的学派认为“我”是恒常存在的,这样轮回和因果报应就有了承受的主体。
还有的学派更进一步,说因果报应中的“因”和“果”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否则因果报应就不成立了。所以是“万法”也是恒常存在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