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退一万步,就算能考察,比如用科学仪器发现这人上辈子做什么缺德事了,这辈子却没受恶报。这时候慧远还可以解释,受报不止一世两世,而是可以千万世。而佛教又说轮回是无限的,前后都有无数次。即便我们有能力考察众生前后世的遭遇,但因为考察的范围被扩大到了无限的范围,那么就算在局部发现了不符合因果报应的情况,仍旧不能证明因果报应不存在。
这就好比说,我可以自信满满的提出一系列伟大理论:“宇宙的总能量是平衡的!”“宇宙的正负离子数一样多!”“这宇宙里一定有个长的跟螃蟹一样的外星人!”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听上去很美,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因为我们目前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那么任何不符合我这理论的观测结果,我都可以反驳说:你观测到的太有限啦,在更大的范围内,我的理论才正确哪!
所以您以后要是再听到有什么专家学者张口就说“整个宇宙”如何如何的时候(真正的科学家会老老实实的说“在我们已观测到的宇宙里”如何如何),您就知道,他肯定是个骗子了。
日期:2012-07-20 15:05:06
124
慧远的因果报应说和这个情况有些类似。且不说前后世难以考察的问题,单单由于轮回的次数是无限的,就使得这个理论完全不能证伪。当然,因为这是个宗教观点,所以我们不能说他在骗人。从理论上说,佛陀的确有可能超越人的认识能力,能了解无限轮回中的全部事情。因而慧远的因果报应说作为神学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而且从佛学理论上讲,这个因果报应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我们前面说过,佛教说因缘,“因”和“缘”是两个东西。“因”是人的内因,也就是造下的业,是因果报应的根本条件。“缘”是外界条件。只有当“因缘”两者同时都合适的时候,才能得出相应的果。
比如说,有个人打了我一下。这是因,按照因果报应规则,他应该被我打还一下,我们俩之间的账才能消掉。但后来我们俩互相再也没见面,谁也见不着谁,这怎么打还啊?这就是空有因却没有缘,账还消不了。假如俩人都到了来世,还没缘分遇见,那就没办法,还得再等下辈子有没有缘。因此慧远说人的因果报应可能要持续很多世,也不一定是故意要让人不可考察这件事。而是说假如没有适当的缘,这业就得留着,没办法。
因为这套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任何现实情况,因此被中国百姓广为接受。人们习惯说:“上辈子造了孽”、“上辈子积了德”或者抱怨:“一定是上辈子欠了你的”。都是在使用慧远的这套理论。
日期:2012-07-20 15:11:27
125
慧远学识渊博,极为聪明。道安反对格义,因此不许徒弟在讲经的时候借用老庄玄学来解释。但因为慧远讲得极好,道安唯独允许慧远可以例外。
慧远隐居庐山的时候,有一个东晋帝国的权贵来拜访他。因为慧远之前和这位权贵的政敌有过一段交往,因此权贵一开始没带着好气,用有些挑衅的话问慧远:
“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不敢毁伤”语出儒家经典《孝经》,原文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父母赐予的,不能随意伤害,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这位权贵就是在问慧远:孔子不让我们伤害自己的身体,那你为什么要剃发出家呢?你这不是违反孝道吗?
慧远的困境在于,佛教本来就是和儒学矛盾的,佛教就是要让人抛弃家庭。但是身处汉地,你不能随意贬斥儒学,不能违反孝道,否则就会冒犯整个知识阶层,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慧远的回答是:“立身行道。”
字面上,慧远回答的是:“(毁伤身体)因为我要修行佛学。”看上去这回答平平无奇。其实绝妙无比,这是因为《孝经》的原文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立身行道”四个字正好接在“不敢毁伤”的后面。当然,《孝经》中“立身行道” 四字的本意和佛教无关。慧远是利用了“立身行道”的双关意思,用《孝经》中的文字回答来自《孝经》的质疑,既反驳了攻击又不至于得罪儒教。而且上下文字正好相连,巧妙之极。
因而这位权贵立刻“称善”,被慧远的智慧征服了。
日期:2012-07-20 15:22:04
126
正是凭借着广博的学问和机敏的智慧,慧远虽然不出庐山一步,威望却越来越高。
慧远68岁的时候,刚才那位拜访过他的权贵认为帝国出家的僧人太多了,影响了经济,因此下令要对全国僧侣进行考核与检查,不合格的都要勒令还俗。但在正式的公文中,这位权贵还特意提到了一句:
“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
专门把慧远独独排除在外,可见慧远的威望。
但是慧远却没完。
全国僧人普查一事,牵扯到了僧人和世俗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说过,从佛学理论上说,出家人是没必要侍奉君主的。道安是站在传播佛教的角度,才不得不说要“依国主”。
但是慧远不同。慧远喜欢隐居,喜欢闭门研究学问,他不像道安那么积极的到处传播佛法。因而在东晋帝国查抄僧人的第二年,慧远写了一篇《沙门不敬王者论》。
按照佛学理论,僧人本来就不用礼敬王者,这很好理解。《大般涅盘经》就明确说:“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
《梵网经》也说:“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不向六亲礼拜,不向鬼神礼拜。”说得很清楚。
因此慧远的文章在理论上没有什么新意,只是把该说的大胆说出来了而已。但这足以惊人了,因为是在王权极强的中国,是在儒家极盛的汉地。
后人谈论起僧人和权贵的关系时,大都会拿道安的“依国主”和慧远的“不敬王者”当作两个代表性观点。
日期:2012-07-20 15:24:02
127
但慧远其实也没有强硬到底。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慧远说了半天不敬王者的道理,却又说,沙门和儒家礼法出发点不同,最终的诉求点总是相同的。在给那位权贵的书信中慧远更说,僧人修养德行,他的道行就可遍及六亲,以至全天下。这样,虽然他没有直接辅佐王室,但实际上还是帮助了帝王治理国家:
“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意思说,我们是不敬王者,但我们其实还是间接的敬了。特别是这最后两句,不仅没有否认忠、孝,反倒是间接承认了应该尽忠尽孝。这不仅仅是因为慧远和统治者说话要讲一些策略,要留一些余地。还是因为在中国这个从上至下都奉行儒家道德的社会里,任何人都不敢(或者是不愿)和儒家道德彻底决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