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23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今天俗语个词“无明火”或者叫“无名火”,指的就是没有来由的愤怒。
  在佛教里,“无明”的意思是“无知”。
  第一个因缘“无明”,意思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了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
  日期:2012-07-17 17:45:23

  93
  第二个因缘叫作“行”,指的是我们前世做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不懂得按照佛的指导修行,所以才会做出种种“业”来。
  第三个因缘叫作“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当然最初的佛教没有“受精卵”这种生理学术语),这才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个说明的是轮回的过程。佛教认为产生的新生命是前世生命造“业”的结果。那么这个前世和今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就在“识”这一步了,是因为前世造了“业”,由业影响了受精卵,才产生了生命。所以“识”是由前一个因缘“行”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投胎”的过程。
  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第四个因缘),才会有我们种种的感官(第五、六、七个因缘)。又因为我们有种种感官,才会有种种欲望(第八个因缘)。因为有欲望,就会做一些事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十个因缘),就相当于造“业”。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佛教说了,人生充满痛苦,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是一个导出下一个,环环相扣的,最初的因缘是“无明”。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看到世界无常的本质,就能破除掉我执和法执,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第二个因缘“行”,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生命,后面的种种因缘也就都没有了。于是人就能跳出轮回。
  佛教管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日期:2012-07-17 17:50:58
  94

  佛教具体的修行方法,概括说有三种:
  戒、定、慧。
  “戒”指的是遵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浅薄的角度说,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那么根据因果报应理论,可以让自己未来得到善报。从更深的角度说,通过“戒”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造业,也就能接近涅槃的目标。
  “定”指的是打坐禅定,一方面能用来增加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考,有助于领悟智慧从而不再“无明”。
  “慧”指的是开启智慧。也就是学习佛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就不再“无明”了。

  前面说了,佛教认为开启智慧,不再“无明”是解脱的根本方法。因此在三学中,“慧”最为重要,其他两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慧”。
  正因为把开启个人智慧当作最根本的解脱方法,因此佛教认为自己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像其他很多宗教那样,要去乞求神灵帮助。佛教徒可以不假外力,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解脱。
  不过,我们这章开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僧人为什么要出家呢?
  假如“慧”是最重要的,那么同样都是佛教知识,我出家念书,和我在家念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日期:2012-07-18 14:13:34

  95
  我们来着重讲一下出家的问题。
  什么叫出家呢?
  有人觉得拜了老和尚为师,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
  不对。
  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是不是“受戒”。
  “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一样,佛教有一些规定,什么事允许做,什么事不许做,这些规定就叫“戒律”。

  所谓“受戒”,意思就是说,有个修行者,通过一定的仪式,发誓说我以后要遵守某些戒律。
  出家的关键就在受戒的仪式上。
  具体受的是什么戒呢?
  我们都先纠正一些称呼。
  我们习惯上,常把出家人称为“和尚”、“尼姑”。要注意,这些称呼都是不恰当的。

  佛教对出家和未出家的人的正式称呼是:
  “沙弥”:
  7岁至20岁的男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和尚”。
  “沙弥尼”:
  7岁至18岁的女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尼姑”——注意,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说法。
  “式叉摩那”(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18岁至20岁的女性出家者。相当于沙弥尼在成为正式出家人之前的一个考察阶段。也可称为“学戒女”。
  “比丘”:
  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和尚”。
  “比丘尼”:
  20岁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尼姑”。
  “优婆塞”(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
  “优婆夷”(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的女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女居士”。
  以上才是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
  而“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的讲法。

  “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前面说过,佛图澄就被尊称为“大和上”。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
  “尼姑”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比丘尼”和“比丘”就差了一个“尼”字,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音。中国古人又习惯管未出嫁的女性叫“姑”——比如“姑娘”。于是一个“尼”字和一个“姑”字连在一起就是“尼姑”。这个称呼是不尊敬人的。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出家人,合适的称呼是:“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等。
  日期:2012-07-18 14:24:02

  96
  回来说出家的问题。我们说了,出家的关键标志是受戒。
  受了比丘戒的,就是比丘,就相当于正式出家了。
  当然女性出家,就受比丘尼戒。
  我们前面说了,比丘、比丘尼还有年龄限制,最少要20岁。
  不到20岁当不了比丘和比丘尼,只能当沙弥、沙弥尼。也就是说,不到20岁是受不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
  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受戒》里,讲的是一个小沙弥明海受戒的故事。

  在小说里,明海已经随舅舅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就是因为明海出家的时候,还不到20岁。等他到了岁数,要去受比丘戒,这才能成为正式的“和尚”。用学校来比喻,就是“学前班”已经完成了,可以正式成为学生了。
  那么“居士”呢?什么人才能算作居士呢?
  “居士”这个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有,原本指的是在家不当官的饱学之士。佛教来了以后,就指的是学佛而不出家的人。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佛教术语,所以道教里不出家的修道之人,也称为“居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