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辩证唯物主义里,苹果一定会掉在地上,这是不可违反的物理规则。但是要不要松开手把苹果扔出去,这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不受外在的物理世界的影响。同样,在佛教看来,因果报应规则是不可改变的,但人的行为还是自由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多做符合佛教要求的事,从而利用因果规则让自己多获得好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科学家不能改变物理规则,却可以利用物理规则制造出航天飞机一样。
日期:2012-07-17 17:05:19
88
我们再说说关于因果报应的另一个常见误解。
两个人,A杀了B。站在B的角度,按照因果报应来说,B被杀是B之前造下恶业而得到的恶报,是他活该。但能不能说既然B活该,所以A杀B就没有罪呢?
《大般涅槃经》就有这个说法,说有个国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害怕受到恶报。佛就劝他:你的父王被杀死,是因为他自己先前造下的恶业,是他应该受的恶报,你杀他怎么会有罪呢?
佛经的说法成立吗?
我认为不成立。
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世间的一切恶行,起码是杀人放火这种伤害别人的恶行,都可以不受恶报了。
我们前面说过,人是有自由意志的,A应该有能力阻止自己去杀B。
佛教对于因果报应,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欠债。
一个人造了业,早晚要受到相应的果报。如果还没受报,那就是属于欠债的状态,只有受了报了,才算还清债,这个业的力量才能消除,用术语说就是“消业”了。
那么在刚才的例子里,有人会问,假如A这人很好,多少世也不去杀B,那B就一直都欠着A吗?
我个人的解答是,B受报不一定要以别人做恶业的形式完成。自己摔一跤难道不算是恶报吗?所以A不杀B,B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消业。
日期:2012-07-17 17:07:30
89
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回答一个神学问题:
有人说,佛那么厉害,那么大慈大悲,立志要普渡众生,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我们都普渡走呢?哪怕你在我们前用神力变个莲花什么的,我肯定就信你不信科学了啊,比我们这种带着疑惑的心理去学习佛法不是快捷很多吗?
这个疑问的解释是: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是“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说白了,你要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己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佛、菩萨不是万能的。
关于因果报应规则还可以多说的一句是,不同的业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如我们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不能说我杀了一个人,然后又救了一百个人,我杀人的恶报就可以被抵消了。这不行,一码算一码。杀人受相应的恶报,救人受相应的善报,这是两回事。
日期:2012-07-17 17:15:35
90
我们前面说轮回和“万法缘起”的理论是相通的,现在来讲讲为什么是相通的。
我们想个问题:
假如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轮回,一个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他在临死前做了的业会产生什么果呢?生命都没了,果报去找谁呢?
所以佛教才会说,人死了并不代表生命结束,因为他生前做下的业,并没有完全都变成果,也就是没有完全“消业”。业还在,就会产生果,这个生命还得受果报。所以他会轮回为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到底是畜生还是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因为这个人生前所做的业造成的。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者认为,孩子出生,是父母交合怀孕的结果。而佛教认为,孩子出生这件事,父母交合只是“缘”,更重要的是孩子前世生命所做的业,也就是“因”。只有因缘聚合在一起孩子才能出生。
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实际上可以说,佛教的基础理论只有一条:就是“万法缘起”。“轮回”说可以算是“万法缘起”的推论:正因为存在不断的因果报应,所以才让生命在轮回中生死相继,往生不止。
这当然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因为这是属于佛教的神学部分,我们只好就这么接受了。
日期:2012-07-17 17:16:54
91
那么,佛教认为,到底该怎么解脱痛苦呢?
我们前面只是说“消除欲望”,这么说其实不准确。我们这回利用“万法缘起”和“轮回”理论,再重新推导一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这个故事:
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我们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生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
而乐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劳思光先生的举的例子是: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是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持续不停的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日期:2012-07-17 17:36:58
92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的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那到底该怎么才能不造业呢?
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针对个人,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上是按照因果顺序排列的。简单说几个,您不用细看,了解个大概就行:
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
有个故事。
说唐朝有个很受宠幸的宦官,问僧人说:什么叫“无明”啊?“无明”从哪来的啊?
那个僧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感叹说:佛法要衰败了!
皇帝在旁边听了好奇,就插嘴问:为什么说佛法要衰败了呢?
僧人就指着那宦官回答:你看,连个奴才都敢谈论佛法,这佛法岂不是要衰败了吗?
这宦官受皇帝宠信啊,听这话就气坏了,就发火了。
那僧人就说:这个火发的就叫“无明”,“无明”就是这么来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