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大部分古人也明白。正是因为玄学不争短长,办事稀里糊涂,所以出现了没多久,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抛弃了。
日期:2012-07-16 21:39:10
80
所以道安才放弃了玄学,选择了佛学。
我们想象一下道安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
这个时代战乱频生,汉人朝不保夕,自然对这个世界产生种种困惑,对人终有一死感到恐惧。
他们只能从书本中寻找解脱的办法。
按照当时文人受教育的方式,他们必须先学儒学,然后还可以涉猎玄学。
首先儒学讲入世,不能达到超脱人生的目的。而且魏晋还是个“礼乐崩坏”年代,“狄夷”都能当皇帝,儒生在这个年代充满了痛苦。
儒学不行,又去学玄学。玄学确实为他们的困惑提供了答案,但玄学拒斥逻辑,空话比实在话多,越研究越莫名其妙。
最后书生们看到了佛学。他们发现,佛学前提可靠,逻辑严谨,所有的结论都是用逻辑一步一步推出来的。研究者大可以以逻辑为规则,以事实为证据,去研究、辩论佛学。持不同意见的佛学家不会像玄学那样大喝一声:“叱!你道行不够!”就不理你了。而是按照同样的逻辑规则和你辩论。
这不就是求知最好的状态吗?
假如你也是一个充满了求知欲、保持着怀疑精神、又愿意坚持逻辑思维的人,在只有儒玄佛的魏晋时代,你也会像道安一样,最后选择学佛了吧?
更妙的是,学佛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要比其他出路最容易实现:学佛不需要当官,不需要发财,只要潜心读书写作就行。而且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汉人,大部分官僚和百姓对僧人都颇为敬重,就算不信仰佛教,也不会轻易谩骂诋毁。僧人还是挺有社会地位的。
道安又不是一般的僧人。在拜佛图澄为师后,道安的威望与日俱增,很快就成为中国南北方共同尊崇的第一流的佛学家,尊贵无比的国师。作为知识分子,道安已经做到最理想的境界了,还有什么可求呢?
然而,道安却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日期:2012-07-17 15:50:57
五 和尚、比丘与头陀有什么区别?(这章讲的是“轮回说”)
81
道安36岁的时候,老师佛图澄去世。游学在外的道安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后赵帝国的首都。第二年,那位重用佛图澄,说“我就不是中原人,我就应该信佛”的皇帝也去世了。
新皇帝靠血腥的军事政变上台,政权并不牢靠。他立刻就想到了模仿父辈利用宗教巩固皇位的做法。前任国师佛图澄刚刚去世,于是新皇帝看上了他的弟子、佛图澄之后全北方最有威望的僧人道安。
趁着道安还在首都,皇帝赶紧把高僧迎请到了自己的皇家园林中。
佛图澄是个对政治很敏感的人,所以他才会迎合石勒说什么您上辈子敬佛这辈子应该称帝之类的话。道安跟随佛图澄多年,同样懂得政治的重要性。道安虽然身处皇家园林,但他一直密切注意着政治形势。他发现当今皇帝地位不稳,作为政治筹码,自己也难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于是道安只在皇家园林中居住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离开了首都。
果然如道安预测的那样,那位供养他的皇帝只在位了180天就被自己的兄弟杀死。随后帝国陷入到不断的权力斗争中。没过几年,整个后赵帝国都灭亡了。数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的北方展开了权力争夺战。
作为北方的佛教权威,道安的处境非常微妙。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自然也想把道安纳为己用。但对于道安来说,在政局没稳定时就支持某个政权有极大的风险。
因此在随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道安一直带着徒弟在各地游学,避免接近权力的中心。因为战乱不断,道安的游学生涯十分动荡,战乱来了就得躲。于是这15年来,道安从河北跑到河南,从河南跑到河北,又从河北跑回到河南……
他怎么就不换地儿呢?
日期:2012-07-17 16:05:10
82
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那道安完全可以到南方去。此时的南方由汉人建立的东晋帝国统治,战乱较少。
他为什么没去呢?
这是个颇为尴尬的话题。
道安非常重视传播佛教,即便是在游学期间也不断收徒,他身边逐渐积累起了多达500人的庞大僧团。
人多了当然好,可是,这500人该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
从佛理上说,佛教把破除对物质的执著当作修行目标,强调一切财物乃至人自己都虚妄不实,不值得依恋。
但是要传教、要研究佛法总不能让自己饿死吧?僧人可以忍饥挨饿,吃穿差一点没关系。但条件再差,终究还是得有东西可吃有衣物可穿才行。佛学家研究佛法总需要看书点灯,写作总需要纸笔。更不用说建立寺庙这类大项目,就更需要钱了。
但是钱从哪来呢?
在印度,僧人不允许生产、经商,只能乞讨。但这对道安僧团太不现实了。500人吃饭,就算特别省特别省,一人一天吃4两,一天也是200斤粮食。我们前面说过古代人口非常稀疏,再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哪个村子能经得起他们这么吃?
中国的僧人不大遵守印度僧团不能积蓄财产的规定,道安的时候,有的中国寺庙已经拥有自己的庙产。寺院和地主一样,靠收取地租、甚至直接役使农奴来维持经济。然而道安在乱世中,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地租可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赖豪强富族的供养。
为什么道安总在河北、河南跑呢?就是因为后赵帝国的首都邺城和道安的家乡都在这个地区。这里道安的声望最高,他一直都没有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但终究是逃难。乱世之中,道安一行没少过饥寒交迫的生活,史书上的形容他“山栖木食”,想来十分困苦。
日期:2012-07-17 16:39:02
83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是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划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这才来拜访。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道安最喜欢的弟子。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也许能意识到一个大问题: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