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19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我们的民间流传的佛教故事里,常常有活人灵魂出窍、死人灵魂附在他人身上等等情节。要注意,凡是涉及灵魂概念的说法,都是不符合正统佛学的。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印度本地的婆罗门教就相信人有灵魂。释迦牟尼针对这一点,明确提出了“无我”、“无灵魂”的概念。这观点在佛经里非常明确,不容置疑。佛教教派众多,对佛经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极少有教派会正面违反“无我”说。

  日期:2012-07-16 21:02:35
  75
  我们一般人不会认为世上万物都是虚无的。但是当我们对事情看远一点、看长久一点,的确会觉得“无常”要比“常”更本质。
  就像诗人们作诗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当人无可奈何的失去富贵、健康的时候,很容易觉得世上万物无常,没有能永远把握住的事。
  佛教就认为,“万法无常”、“无我”,这才是世界的本质。
  但是佛教发现,世人大都很愚蠢,看不出世界无常的本质,误以为自己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起了“执着”心,固执的认为万法实有。
  认为万物实有,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叫作“法执”。
  认为“我”实有,用术语说叫作“我执”。
  人产生了“法执”和“我执”的念头,就会产生贪婪之心:

  人见到一个宝贝,以为这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自己拿到了就能永远拥有它了,因此就起了占有欲。这是“法执”的结果。
  人以为自己是永恒不灭的,觉得自己可以永远享乐下去,因此无休无止的积累财物。这是“我执”的结果。
  反过来,假如人能破除“我执”和“法执”之心,就能够消灭掉各种欲望。
  比如,人都想获得心爱之物。但要意识到所有的事物终究会消失泯灭,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只能暂时拥有,那么占有之心就淡了。
  再比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生命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他也就不会再想着怎么去占有财富了。

  日期:2012-07-16 21:05:50
  76
  佛教认为,人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欲望,所以才会痛苦。
  所以人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学习佛教的理论,认识到“万法无常”的本质,破除了“我执”和“法执”之心。那么就消除了欲望,也就没有了痛苦,也就解脱了。
  我们普通人印象里的,和尚都讲究“四大皆空”啊、“六根清净”啊,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能娶妻、不能享乐、不能积蓄钱财等等,很辛苦。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可能觉得僧人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或者是通过忍受痛苦,来获得某种好报。
  我们现在明白了背后的佛学理论,就不会这么想了。

  从佛理上说,不是人们“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因为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虚妄不实的,欲望压根就是不该产生的。所以,僧人不是“不得不”去消除欲望,而是认为这世上本没有事物值得贪恋,所以摒弃欲望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日期:2012-07-16 21:27:59
  77
  佛教的两大基础理论我们只说了一条“万法缘起”,另一条也非常简单。我们先歇会,待会再说。
  光看这一条理论,我们就能发现佛教有极强的逻辑性。“万法缘起”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的简单道理,但是就这么一路推理,我们最后得出了:

  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万物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
  人如何才能解脱痛苦。
  基本上把整个宗教需要的东西都推理出来了。
  这中间有一些推理的过程您可能不会同意:

  比如:为什么说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一个无欲无求的和尚,我打他一棍子,他不也痛苦吗?
  再比如:欲望不仅给人带来痛苦,也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啊。为什么要摒弃欲望呢?我就追求暂时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啊。
  您别着急,我们随后会慢慢讨论这些问题。此时,您不需要同意这些结论,重要的是,不论结论怎样,佛学理论的辩论都是按照逻辑规则进行的。
  只这一点,就比玄学更吸引人了。
  日期:2012-07-16 21:35:10

  78
  玄学拒斥逻辑,所以玄学家喜欢清谈。佛教重视逻辑,所以佛学家喜欢辩论。
  说个小故事。
  庄子主张人要“逍遥”,但没有明确定义“逍遥”到底是什么。魏晋时候有个玄学家就说“各适性以为逍遥”——逍遥就是追随自己的本性。随心所欲,就是逍遥。
  这话听上去没问题吧?
  我猜今天的一些学者听到这解释肯定会不假思索的点头。
  和道安同一个时代的僧人支遁却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他问:
  暴君也获得随心所欲啊。他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难道说暴君也达到庄子逍遥的境界了吗?

  对方就哑口无言了。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
  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半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才在那埃菲尔铁塔上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分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世界上社会的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庄子的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然而,没有革新还真就是《庄子》想要的。
  《庄子·天地》说了个故事。说有一次子贡在田间看到一个人用罐子费力的从井中盛水。子贡对那人说,有一种机械,可以让你很省力、很快捷的从井中盛水,你为什么不用呢?那人就对子贡说了一番不用机械的大道理,说什么用机械了就会让人有了心机,让人心地不纯洁之类的话。子贡就满脸羞愧了。
  这倒符合庄子追求自然的主张,然而真要用这种观点来生活,能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日期:2012-07-16 21:38:08
  79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东晋名士王徽之的一段轶事。
  当时王徽之在军中担任骑兵参谋。有一天,他的上司问他说:“你担任什么职务啊?”
  王徽之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担任什么职务,就是有的时候见到有人牵马过来,我猜想,我担任的可能是管理马匹的官儿吧。”
  上司又问:“那你管多少马匹呢?”
  王徽之回答:“我不过问马的事,我怎么知道!”(不问马,何由知其数。)
  上司又问:“马匹最近死了多少?”
  王徽之回答:“活多少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多少!”(未知生,焉知死。)
  在王徽之的回答里,“不问马”和“未知生,焉知死”都是《论语》里的典故。所以他的回答,是在引经据典,利用双关故意答非所问。在当时的玄学家们看来,这正是聪明机智的表现。当成佳话传诵。

  但是显然,用这种“机智”去洋洋自得的工作、生活,结果就是屁事也干不成。去当官只能祸国殃民,去求学只能一无所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