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你自己体验到舒服就行。
但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求真就必须去伪存真。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他们的观点不一,就要辩论。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在玄学辩论中,处于下风的一方就可以跟对手说:
“你呀,就是嘴皮子厉害,你越能说,你理老庄的真谛就越远啦!”
如此一来,玄学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远。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学习玄学的人都在那里笑而不语。都觉得自己领悟了最妙的思想,但是什么东西也表达不出来。一想说话就得赶紧捂自己的嘴——差点就输啦!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魏晋流行“清谈”:两个不讲逻辑的人,两个认为谁善辩谁就愚蠢的人,他们能谈出什么?可不就谈了一个外人莫名其妙嘛。
日期:2012-07-13 16:18:09
6嘿嘿
或许有人会说,拒斥辩论又有什么不好呢?
假如《老子》、《庄子》和《周易》是距离真理最近的文字,那学习者能领悟就自己领悟了呗。他自己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和别人交流。更没必要再写新的著作给老庄添乱啊。
这话有道理。假如学者从老庄中能直接领悟到真理,心满意足,那这的确是很棒的结果。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
学者们研究玄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心满意足了吗?
前面说了,玄学是一门为了个人解脱的学问。
说白了,当一个人生活不得志,又没有未来可以奋斗的时候。他会想到自己生而为人有种种痛苦,对世间万物有种种困惑,自己能力有限又老之将至。必然会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玄学学者说:“啊,我的人生好幸福!我心满意足,对人生不再困惑!”的时候,他的研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老庄能够实现这一点么?
日期:2012-07-13 16:33:02
65
既然玄学拒斥语言,我们就没法亲自问一问那些学者他们自己的感受——我一问,他们准得笑而不语。但我仍旧敢说,老庄基本上没完成这个任务。
我的证明如下。
假如修行老庄,有很大的概率能实现“对人生不再困惑,心满意足”结果,那么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对人生的困惑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痛苦,而且老庄的作品又不长,人人都可以阅读。那么通过学习老庄来解决人生困惑就应该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就像用手机联络在今天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因此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一样。老庄和玄学也应该被广泛推广,人人只消按照前辈的方法学上一学,就能获得幸福了。
但事实是,今天老庄和玄学并不是显学,就算有人学,其中还有不少只是附庸风雅。在大众的精神领域里,用来解决人生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老庄玄学,而是人生小感悟和心理医生。与此同时,现代人仍旧常常苦恼于各种人生困惑。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空虚和恐慌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城市上空,时不时狠狠击中某一个正在思考人生的凡人。困扰着魏晋玄学家们的问题,仍旧困扰着我们。
根据以上证据,虽然我不能亲身体验玄学家的感受,虽然那些自命领悟玄学的聪明人大可以嘲笑我“你不懂!”“你没悟!”,但我仍旧可以推理出:学习老庄并不能轻易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它费力不讨好,因此才会被势利的普罗大众弃而不用。
日期:2012-07-13 16:37:47
以上就是玄学的问题:
首先,老庄玄学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同时,实践证明,直接领悟老庄著作也难以解答人生困惑。
那这门学问还有什么价值呢?
日期:2012-07-13 16:46:51
66
您也许会好奇:老庄玄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这部分和佛教无关,完全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才写。所以您要是不愿意看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节。
我们粗略说下玄学大意。
对于世界的起源。《老子》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则说世界没有源头,没有起始。
因为万物都由“道”产生,所以万物就都含有相同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叫“道”。基于这个理论,所以中国人才会有“阴阳”、“五行”之类的说法。认为无论是宇宙大地、社会国家、动物植物、还是人体、还是学术研究,全都能用“阴阳”、“五行”等同一套理论来分析。这就像物理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宇宙星辰还是人体细胞,都要遵守同一套物理定律一样。
正因为人和天地同根同源,遵守同样的规律,所以老庄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效仿天地。
这叫做“人法地,地法天”。
——讲到这里插一句嘴。
有一些网络小说,喜欢不求甚解的引名人名言。
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被引用次数很多,看表面意思,好像是在呐喊:“天地啊!你太没有仁慈之心啦!百姓都如猪狗一般的偷生哪!”特悲天悯人似的。
实际上,老子说这话,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儒家把“仁”当作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准则,而老子认为万物的本质“道”,是不包含“仁”的。“仁”就像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后天才产生的东西。因此,老子要对儒生说,老天爷那里是没有“仁”的概念的,你们主张“仁”没有道理。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万物对于老天来说,都是一样的。”
常被误用的还有一句“道法自然”。
从字面上看,这好像是在说“道家的思想无所拘束,顺应自然”。有些网络小说把这句话当作某种充满了奥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种自由境界。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句句式一模一样,而前三句中的“法”显而易见是个动词,大意为“效法”,或者“顺应”。“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谁”。换句话说,“道”不依赖于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恒的,它就是终极真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