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第15节

作者: 林欣浩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就是说,在魏晋时代(其实是整个中国封建时期),一个佛学家必然首先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受过儒学等传统教育,才可能去研究佛学。
  但道安既然已经学了儒学,为什么还要热衷于佛学呢?

  有人觉得,这不难理解啊:儒学讲的是治国礼法,佛学讲的是个人解脱,两者研究的不是一件事。有人只关心个人解脱,不在乎安家治国,所以弃儒学佛,这个完全合理。
  没错,但道安那个时代,除了儒学外还有一门叫作“玄学”的学问。这门学问以研究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也是关心个人如何解脱的问题。道安时代的汉人知识分子都精通玄学,道安也不例外。
  道安最终成为了佛教高僧,而没成为玄学大师,也就意味着他认为玄学不如佛学好。
  实际上,魏晋时代的每一名汉人高僧,都学过玄学,他们都是弃玄求佛的人。
  那么,玄学哪不好了,玄学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日期:2012-07-13 15:38:36
  59
  玄学是门很奇怪的学问。
  我们大都听说过玄学这个名字,可是很少有人具体谈论它。中学课本上讲到魏晋,只说士大夫清谈,不讲玄学。各种讲座和畅销书讲到魏晋,大多只说晋人风骨,也不具体说玄学的观点。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这门学问到了魏晋以后就基本没人再研究,差不多就等于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说说 “玄学”这两个字的意思。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玄学”两个字理解成“玄妙之学”——这就好像一个人给自己起名叫“有内涵”一样滑稽。魏晋玄学家王弼认为,“玄学”的“玄”字是“远”的意思。那么,“玄学”的字面意思就应该是“高远之学”,远离现实之学,也就是形而上学。
  说白了,就是研究终极真理、人生意义这些“大问题”的。
  日期:2012-07-13 15:52:02
  60

  玄学家们主要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书。
  一说到这几本书,我们大概都有个印象:这几本书是不是故意有话不好好说呢?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咱们乍一听,这都是什么玩意儿,说的是人类的语言么,这都什么意思啊?
  等你正为这些听不懂的怪话皱眉头的时候,老庄大喝一声:
  这就对了!

  为什么?因为老庄认为,语言不能反应这个世界的本质。
  你想,在人类出现之前,那时候还没有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可世界早已经存在了。可见这个世界是能够超越人类语言和思维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说:语言是人类后天规定出来的东西,当然不能百分百贴切的代表这个世界。
  比如,我告诉别人说:“我现在很高兴”。但“高兴”这两个字其实很苍白。别人听到这句话也不能准确的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就算我用再详尽的文字描述也没有用。其他人除了亲身体验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来复制我的感觉。
  再比如,我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我说:“这是个石头”。然而,“石头”这个词并不能准确描述我手里的这个东西,因为每块石头都有不同的形状、颜色。就算我用语言进一步详细描述,说“这个石头很大”“是灰色的”,“大”和“灰色”也仍旧只是一种泛泛的概括。

  还可以更进一步说,语言描述是需要时间的。石头上一瞬和下一瞬的状态总有细微的不同,就算你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出某一瞬的状态,等你话说完,石头此时状态已经和你描述的那一瞬不同了。
  这就是老庄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语言是不能代表真理的,反而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
  所以《老子》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正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说:“多言数穷”。《庄子》说:“道不可言”。《周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就是:
  说话不如不说。

  日期:2012-07-13 15:57:39
  61
  这个观点本身是不错的,连当代西方哲学也都有类似的主张:真正的真理是不可说的。
  但玄学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如果不用语言,我们该怎么讨论玄学、传播玄学呢?

  在古代,你想传播学问,唯一的办法是写书。就算再拒斥语言,老庄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主张,就必须用文字写下来。我们今天了解老庄的思想,也是全凭《老子》、《庄子》这几本书。
  既然真正的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老子》、《庄子》中的文字,也只能尽量接近真理,而不是真正的真理。后来的学者只能根据老庄的著作尽量去领悟,悟到多少是多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玄学的这种困境,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唐代有个诗人叫陈子昂,有一天他在高楼上游玩,突然体会有一种莫名其妙,又非常强烈的感觉。他想让别人也和他有一样的感觉,但是感觉这种东西,怎么能用文字直接描述呢?好在他是个大文学家,于是写下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诗句。
  后人要想理解陈子昂的感觉,就要去念这首诗,然后反复咂摸滋味,试图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很难和陈子昂当年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于每个人从句中所体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

  所以,陈子昂借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后人很可能对他的感觉有误解。但是,陈子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要么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感受,要么就只能用文字勉强记录了。
  这就是老庄面对的困境。
  日期:2012-07-13 16:01:24
  62
  可是,老庄为什么不把话说得有条理点呢?
  反正文字已经是对真理的歪曲了,那你老庄为什么不选择用“一、二、三”这样有条理的话去解释你的真理,为什么非要用“怪话”去解释呢?

  这个问题还可以拿陈子昂打比方:
  陈子昂当年的感受,能不能用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呢?
  其实也能,比如写成:
  我当时的心情处于低潮期。
  当时我想起了很多历史往事。

  我忍不住哭了。
  ……
  等等等等,可以写好多。
  实际上,我们后来人给这首诗的诗评,就是这么写的: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都是很有逻辑的话。
  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诗歌中的独特感受了,对吧?

  “一、二、三”和“念天地之悠悠”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
  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怪话”,比有条理的话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日期:2012-07-13 16:06:02
  63

  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