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梦——我的五代生涯》
第32节

作者: 淡淡雨后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次,黄巢当初造反起事时,可是打着“天下均平”的旗号,才博得不少百姓的支持和认同,才拉来众多的应从者,组成千军万马随他一起杀入长安城的。但是,在他冒然称帝后,由于从未有过任何鼎新的念头和想法,他那所谓的“天下均平”,不过就是杀官僚、抢大户,绿林豪杰嘴里常念叨的“劫富济贫”那一套而已。而要命的是,这抢掠来的财物,乱军自己都狼多肉少不够分,哪里还轮得上平头百姓?更要命的是,这“大户”又本来就是个模糊的概念,乱军不是不嫌抢来的财物少吗?很快,无数双脏手便伸向了更多的穷家小户,随便往你脑门子上贴个为富不仁的“大户”标签,就名正言顺地抢上门来了,以至众多百姓(尤其是长安城里的)的生活状况,比造反前更为不堪——如此一来,大家背负着几世骂名、拼着老命去造反的结果,仿佛只是成全了黄巢这个头发胡子都半白了的糟老头子,想借机让那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李姓江山改庭换姓而已,这不成“扯虎皮作大旗”,拿大家伙当枪使了吗?因此,黄巢很快又赫然失信于天下,站到全天下人的对立面上去了。

  可悲又可恶的是,黄巢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的缺失,更没有反思或者检讨。他是凭武力当上的大齐皇帝,就过度迷信起了武力,将它当成了可以制服一切的不二法宝,变得凶残暴戾、杀戮成性:任你是谁,只要胆敢向他说一个“不”字,他便马上也还给你一个字:杀!
  在这一想法的支使之下,长安城很快变成了屠宰场。率先遭到屠杀的,是大唐朝那些没有来得及逃离长安的皇室宗亲,这可都是高祖、太宗的子孙,随便挑一个,身上都有几分天子血脉,黄巢既然想绝了李唐,自然要将他们斩草除根;于是这些凤子龙孙,于广明元年的十二月十二日,也即黄巢称帝的前一天,悉数被他送上了断头台。而初五那天的“断命朝会”,不是让大唐朝的众多官员都没来得及逃出长安吗?紧接着,就轮到他们了;豆卢瑑、崔沆这两位宰相,及左右仆射于琮、刘邺,另有太子少师裴谂、御史中丞赵濛、京兆尹李汤等一干高官,就也都让他送去了阴曹地府。如果说杀皇室宗亲和高官多少还有点理由的话,再到后来,黄巢的做法就无耻且疯狂了。乱军们在长安街头四处疯抢,百姓们实在气不过,有人就在尚书省的门口,贴了一首嘲讽乱军的小诗;黄巢看到之后,不思整肃军纪,而是勃然大怒,迁怒于长安百姓,竟然将无数无辜者也一一送进了鬼门关……最绝的是,活人杀掉无数,死人也不得安宁,黄巢竟然还干了好多起挖人祖坟的缺德勾当。除了喂了碗药“被自杀”的卢携卢大人让他劈棺曝尸之外,大唐王朝的好几处皇陵,便遭到了他的发掘破坏;至今,如果你有机会去乾陵玩耍,在乾陵的西侧,仍能够清晰地看到一道十数丈深的深沟,那便是黄巢遣乱军挖的——后人为记住他的这一劣迹,便极富讽刺意味地戏称之为“黄巢沟”了。

  日期:2012-06-08 19:43:57
  黄巢称帝之后的另一大失策,便是对天下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的态度了。那些节度使们有的兵多将广,实力绝不逊色于黄巢;有的和黄巢不共戴天,几天前还曾打得你死我活;另有一些虽然实力稍逊,和黄巢也没有过交锋,但也从来就没有过交情;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你这边甫一称帝,他们那边立马就一笑泯恩仇,甘居臣下、俯首听命呢?

  在那么多拿刀拿枪、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物压根儿没有搞定时,黄巢匆忙称帝,显然过于草率行事了。更何况大唐朝廷再混乱、再窝囊,二百多年的年纪放在那里,自然从来就不缺乏感念皇恩的忠良贤臣。所以,只要有人挑个头,率先举起平乱的义旗,天下必然将会有众多的藩镇响应,届时,黄巢就极有可能掉入四面楚歌的包围圈里,这皇帝能当多久,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而黄巢最致命的缺失,是他造反时由北向南再向北,在天下兜了一个大圈子,却四处游走,始终只是当一个匆匆的过客,再没有争取到一块儿实在的、属于他黄巢的地盘。想想吧:一个全无根基、浮萍一般随波逐流的人物,又怎么可能开创出骄人的辉煌业绩呢?——这一点,黄巢是至死都没有察觉,但他手底下有一位真正的枭雄,却很快从中吸取教训、醒悟过来了。也正是因为这一醒悟,大唐王朝真地变得岌岌可危了!

  那位枭雄名叫朱温,后来改叫朱全忠,将是后面故事中的一大主角。
  日期:2012-06-08 20:37:21
  3 大战龙尾陂
  小福祺,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最正确的态度,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谨小慎微、锲而不舍;因为许多时候,导致功亏一篑的原因,常常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疏漏……以这个道理来看,黄巢身上有那么多的缺失,又偏偏想做皇帝这一世最为艰难的职业,他的最后结局,可不就是粉骨碎身、不得好死?他的大齐国,可不就只像是一出闹剧了?

  由于黄巢没有及时地派兵追击唐僖宗,唐僖宗顺利脱身,自长安径直往西,于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的十二月初九日,风尘仆仆地跑到了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见到了前来迎驾的时任凤翔节度使、原宰相郑畋郑台文先生。
  郑宰相一看到唐僖宗疲惫不堪、狼狈万状的样子,便知道大事不好,更知道自己的肩上,已然压上了一副千钧重担。他明白:唐僖宗能安然无恙地跑到骆谷,堪称是太宗显灵、苍天庇佑的一个奇迹了。早早晚晚,黄巢乱军是会追过来的,因此,守护天子安全的重任,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好在唐僖宗并没有就此驻驾凤翔的意思,他的态度很明确:朕可不想跟乱军离得那么近,来骆谷不过是顺道停一下,吃一口热乎饭再拿点盘缠银子;完了马上就走,取道兴元(今陕西汉中),目标西川。只有进了西川,朕心里才能踏实一点儿……
  话是这么说,但如果郑宰相听之任之,不作任何阻截,谁敢保证他能有足够的时间跑去西川?郑宰相遂立马返回凤翔,召集底下将士,共同商讨如何坚守;不说剿匪平乱,最起码,也得把乱军死死地拖住些时日,让皇帝陛下能从容跑路呀。
  将士们却都吓呆了,七嘴八舌地说道:“现在黄贼已公然称帝,乱军正气焰嚣张、军势大振,而我们凤翔,缺兵少将、阵容不齐,且情势紧急、时间仓促,又能如何应对?权宜之计,不如姑且先示弱服软、保住实力,待等到集合起了其他各镇的官军,再作计较……”

  “示弱服软?”郑宰相气极而泣,“诸位的示弱服软,难道,是要我郑畋向黄贼俯首称臣……”一时气血攻心,低吼一声,当即昏死过去;一天一夜,别说水米不进,连话都不曾开口说一句。
  就这当儿,黄巢派人来了。还是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来的不是金戈铁马的追兵,却是一个手捧赦书的黄门使者。大意是大齐开国皇帝黄巢开金口了,郑宰相素来爱民如子,不是坏人,故而只要他率凤翔军民归顺大齐国,大齐皇帝就会网开一面,绝不发兵凤翔。圣意如此宽厚,实为万民之福,望郑宰相念在天下苍生免受兵灾之祸的份上,就在赦书上签上大名吧……

  郑宰相这时候正昏迷不醒呀,凤翔监军宦官袁敬柔就代他签了名。签完名,照例是安排酒宴,给使者接风洗尘。酒杯刚端起来,那位黄门使者正要说几句祝酒词,却见到陪同的凤翔官员个个神容悲切、如丧考妣,不由得放下酒杯拍桌子骂娘了:“归顺大齐国是尔等三生之福,如此大的喜事,掉脸子给谁看?什么意思!”
  “公公息怒。”有个叫孙储的幕僚脑子快,说道,“是啊,这么大的喜事摆在面前,谁知道我家相公却犯了风痹之症,不能与吾辈同乐。吾辈想着真是可惜了啊,所以才一时没忍住,要掉眼泪的……”
  凤翔这就归顺黄巢了?——当然不可能!凤翔官员们的做法,主观上不说,客观上,倒确实起到了麻痹黄巢的神奇功效。转天,郑宰相终于醒了,就再次召集底下将士:“诸位都听说了吧:我等在伪赦书上一署名,凤翔万千百姓,无不痛哭流泪,无不以投降乱贼为耻。天下人心未散,天佑我大唐呐!我等只需振臂一呼,自能喊醒黎民苍生,重组千军万马剿贼勤王,重兴大唐,指日可待!”乃刺破手指,血书了一份请表,派人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地追送与唐僖宗,请他赶紧下诏令各藩镇的官军共同出兵、剿贼平乱。同时,又写了多封密信给泾原节度使(治所今甘肃泾川)程宗楚、原朔方节度使(治所今宁夏灵武)田弘夫等人,让他们领兵来凤翔协防。然后加紧修筑城防工事、整理军备器械、勤加操练士卒,随时准备要和黄巢乱军作一番生死决战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