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梦——我的五代生涯》
第31节作者:
淡淡雨后茶 我们知道,黄巢是在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的年末称帝的,当时,他打进长安城也才刚刚第八天。由于时间仓促,他登基那天穿的龙兖,都是找来件未必合身的黄绸衣裳,把龙画上去的——注意:是画而不是绣,绣太耗费时间,他可没这份耐心等待——而天子登基,不还得黄钟大吕奏一番乐吗?这乐器乐手一时也凑不齐呀,黄巢倒也会将就,让手下找来数十面战鼓,由着他那帮披头散发的侍卫们“叮叮咚咚”齐声擂个数百下,便算是替代奏乐了。整个场面仓促而寒碜,说句难听点的,就一沐猴而冠。
而黄巢所以如此迫不及待,连年也不待过了就急于称帝,自有他一套冠冕的说法。那一年大唐的年号不是“广明”吗?来,咱们做个拆字游戏,将大唐的“唐”字里面部分去掉,改一个“黄”字添进去,不正是一个“廣”字吗?所以按黄巢的说法,那就是天意如此了,是天意要让他姓黄的在“广明”年末改朝换代,颠覆掉大唐,开创他老黄家的日月。
当然,这只是个说法,天下姓黄的人海了去了,黄鼠狼还姓黄哩,凭什么说这“广”字里面的“黄”,就肯定代表他黄巢了?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时的黄巢已年届花甲,在日复一日的隐忍、等待中,他已经苦苦煎熬了近大半辈子。现在,这种煎熬的心理负重一旦烟消云散,在长吁出一口恶气之后,他自然犹如“老鼠掉进米囤里”,变得极其地急不可捺了。
日期:2012-06-07 19:54:29
而急不可捺的黄巢,又到底具有几分当皇帝的素质呢?
先关起门,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一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造反派,曾喊过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而其后不久,小亭长出身的汉高祖刘邦,还当真一统江山,开创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当皇帝,似乎还真地与一个人的出身关系不大;我们绝不能因为黄巢做过几天私盐贩子,就妄下定论,说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开国皇帝。
但是,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显然不是一份是个人就能干的职业。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超常的气度、胸怀、远见、才识、胆略、智谋等诸多素质,同时还要兼有几分近乎于上天注定的好运气,或者才能担此重任。而想要具备这么多超常的特质,又怎么可能真地和人的出身全然无关呢?
总的来说,屡试不第又贩了大半辈子私盐的黄巢缺失太多,他此前的人生经历,并没有令他培养出那么多超常的特质;虽然时势和运气确实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使他离那个万世瞩目的至高点只有一步之遥,但他终究也只是个草莽英雄,离枭雄还有一定的距离,离真正的大英雄,更是差距十万八千多里了。
黄巢的所有能力,不过就是瞅准时机,一手制造了天下混乱,而对于如何再平复这混乱,则束手无策。
可是一个真正万民拥戴的好皇帝,又岂能让天下一直混乱着?造反是一种手段,却绝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好的开国帝王,一定是看出了旧王朝的种种弊端,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造成这些弊端的真正原因完全分析透彻,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百姓们才愿意跟着他去流血、去拼命,以一种牺牲自我这一短期阵痛的方式,换回子孙后代更加长久、踏实的太平和安宁。简言之,能“破”,更要能“立”,才是一个真正的开国帝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呐!
日期:2012-06-08 00:53:29
题外话:
钱穆先生有句名言:对历史,要保持温情的敬畏。
另有位我记不得名字的老外说过:我们今天可以对拿破仑评头论足,但在当时,我们给他牵马的资格都没有(大意如此)。
潘鸿文朋友问过我,怎么不用第三人称写。我知道,如果我称黄巢为同志,说他兴冲冲地去长安考公务员,然后笔试一关,让人黑掉了;再说贩盐好比当今之石油云云,文字可能会吸引人一些。但是,我偏偏选择了一种比较难受的写法,甚至把许多现代词汇,都自我舍弃掉了。连“沆瀣一气”都不敢瞎用。而袍泽、斥侯……等等,分明都是旧时的称谓了。
因为我面对苦难的五代史,不敢有太多的调侃,更不敢戏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散发的东西。钱钟书老头(不好意思,我这样说他,他九泉之下应该不会怪我的)的《围城》,那才是大智慧、大幽默。如我等辈,画虎不成反类犬,至多是抖机灵。而在苦难面前抖机灵,那不是太没心没肺了吗?有这个必要吗?
我情愿我的文字沉重,也不要那种虚无的搞笑。
只是我那几位寥寥的读者,跟着我受罪了,不得不看那枯躁的文字。这里向你们说声抱歉,同时,也对你们的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当然,别人如果愿意搞笑,我是管不着的,我可以不支持他,但我誓死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
而在码字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一个假想:我们的祖辈,到底是怎样从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我是江苏人。如果就从我写的五代说起,我知道,正是在恶鬼秦宗权的王牌大将孙儒,与杨行密不停地在常州等地厮杀(这故事后面我会说到),我的祖先才不得不逃离了句容,来到了现在的家乡。可是我无法想像我的祖先在背着祖宗的骨殖,惶惶地离开故土时,心情是怎样的凄凉。
我更无法想像若干年后,金人的铁蹄、蒙古人的弯刀、满人的箭矢、鬼子的三八大盖,又让我的祖先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而这其间,还有许多许多次的兄弟闾墙、手足相残这等烂事。
而我那几位可爱的读者,你说我的祖先一次次地逃离了苦难,是苟且偷生呢,还是他们有着不屈的灵魂呢?
千言万语一句话:谁愿意拿祖先的苦难而无聊地抖机灵呐!
可以调侃的,是几位有名有姓的大人物,对小人物,我只能保持敬畏!
以上废话,有感而发,却又不知所云……
日期:2012-06-08 19:39:19
黄巢看到了大唐王朝的种种弊端了吗?应该说,他看到了一些。但是,作为私盐贩子的他,却从来也没有深究过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源,相反,他铤而走险,长期利用着这些弊端,成为了这些弊端的既得利益者。他之所以选择造反,不过是出于仇恨和不甘平庸的心理,说难听点,也就是想走那条“想当官,杀人放火后招安”的无耻捷径而已。在这一想法的支使之下,造反不过是就一场豪赌,输了,千刀万剐;赢了,能博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他根本没有想到过,虚弱的大唐王朝早就外强中干,被他一通搅和,居然成了一堆乱麻,到最后,他居然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能杀进长安城把唐僖宗都吓跑掉了。因此,他迫不及待地称皇,只能说在一场出乎自身意料的胜利面前,他的自我心理已极端膨胀,已然头脑发热、利令智昏了;别说开国皇帝应有的革故鼎新的宏伟想法,甚至于连个起码的心理准备,他都没有。
由此可见,黄巢只会不怀好意、漫无目的地“破”,而且只“破”得一个皮毛;至于“立”,他从来都不知道要“立”什么,根本无从谈起了。算起来,他至多只能算拥有一丁点儿开国皇帝的能奈。
也正因为黄巢只拥有一丁点儿的能奈,他在称帝时机的选择上,便先犯下了一个弥天大错。要知道:其时唐僖宗不过就是离开长安逃往了蜀地,他又没驾崩,年轻力壮的正活得欢实着哩!而他再无能,也是全天下子民一致认可的真龙天子,现在你黄巢又突然跳出来自称皇帝,这天下,不同时出现两个皇帝了?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两个皇帝,你说让天下子民到底该认可哪一个好呢,情何于堪?
令人费解的是,黄巢的先锋部队打进入长安时,离唐僖宗其实只有一两个时辰的车程,却鬼使神差,没有及时追击,真弄不懂黄巢的心里,到底又是怎么想的了。
日期:2012-06-08 19:42:1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