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年李白回到儿女寄住的山东任城。不久之后又上路,去河南叶县石门山拜访道士元丹丘。告别元丹丘后从开封北上幽州,在范阳看见安禄山厉兵秣马,赶紧南下。他从河北魏县来到山西,沿汾水进入潼关再次登上华山。本来想去近在咫尺的长安,可他不想让唐玄宗以为他又来要钱,所以经安徽和县到达宣城,游历句溪和敬亭山。他曾经独坐敬亭山,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有人说当时玉真公主正在敬亭山修行,所以和李白“相看两不厌”的不是江山而是美人
日期:2012-07-18 08:53:24
天宝十四载年底,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对唐朝进行闪击战,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攻占东都洛阳。天宝十五载正月一日,安禄山在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老糊涂唐玄宗狼狈逃往四川。杜甫听说唐肃宗即位灵武,他打算奔赴流亡政府,途中被叛军抓获押送长安。经过甄别后叛军得出结论,此人思想极其反动,怎么改造都没用;他的肚子是个无底洞,饭量超过储存粮食过冬的狗熊,继续关押此人毫无意义,只会浪费粮食,所以杜甫被赶出监狱。杜甫在长安街头看见王子王孙跪在路边啼哭,为了活命宁愿卖身为奴,从此看淡功名,差点遁入空门。这段时间他的妻子在陕西鄜州即今富县羌村,杜甫写了名诗《月夜》寄托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内讧,肥胖的安禄山被急于做皇帝的儿子安庆绪放上了砧板,从做皇帝到见上帝刚好一年。郭子仪收复东京。安禄山大将史思明投降。杜甫从金光门逃出长安,来到凤翔投奔唐肃宗。唐肃宗让他做了左拾遗。岑参写了《寄左省杜拾遗》表示恭喜。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日期:2012-07-18 08:54:02
我过去读这首诗的时候没有细看,以为这是写在安史乱前天下太平的长安,最近才发现这首诗写在战乱之后。当时唐朝正在遭受灭顶之灾,各路官军土崩瓦解,文武百官正在凤翔的某个破庙集体减肥,不禁佩服封建文人粉饰太平的能耐。不过也有人说岑参正话反说,抱怨自己遭到冷落。
唐朝流亡政府回到长安。中书舍人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杜甫立即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岑参写了《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刚从叛军软禁中死里逃生的王维也不甘落后,写了《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后人如果不理解什么叫宫廷诗人,看过这几首诗就一目了然。
日期:2012-07-18 08:54:49
就在他们写这些诗的当年年底,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带领二十万唐军把安庆绪残部包围在河南安阳,这本来是个提前结束安史之乱的大好时机,但是唐肃宗竟然把指挥权交给死太监鱼朝恩。结果在反复无常的史思明夹击之下,几十万唐军溃不成军。幸亏叛军内部发生火并,史思明斩杀安庆绪,否则唐军很可能一蹶不振。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内部却在忙着政治斗争。唐肃宗本来就忌讳其父唐玄宗身边的老臣,恰巧此时房琯兵败陈涛斜,他的宾客董廷兰即董大也被人告发。唐肃宗把房琯贬为太子少师。杜甫上疏为房琯说话,认为房琯的罪过并不大。唐肃宗一怒之下命令将杜甫一起拿下。这时宰相张镐、那个曾经为王昌龄报仇的张镐又一次站出来为诗人说话。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彻底失去政治热情。
杜甫抽空回了一趟陆浑庄,最后看一眼这个让他破产的地方。随后回到华州,途中写下《三吏》、《三别》和《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也是写在这个时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有相似之处,是杜甫写友情的诗中比较真挚的一首。“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平实但是感人至深,尤其适合用来形容初恋情人的久别重逢。“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写天真烂漫的儿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是最美的田园风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