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41节作者:
晋观 日期:2012-07-14 14:31:07
原文: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日期:2012-07-14 15:04:21
批:
在大夫看来,既然文学们如此不可理喻,那么只能用儒家自己的伦理道德来反唇相讥了,“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这是儒家经典的“子为父隐”的伦理道德,而且从“孝”的角度来说,改变祖上的既定制度也是有违孝道、大不敬的。所以,大夫顺势提出,“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因此,大夫再次用儒家伦理来驳斥儒生们反先帝汉武帝既定政策的言论,可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妙哉!
大夫在此看似捍卫了儒家伦理,但这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辩论中巧妙的技术运用而已,因为对辩双方根本没把这条放在心里。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制度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体制的变化在所难免。“祖宗之法不可变”从来只是利益纷争中靓丽的道德马甲而已,一旦新的利益均衡达成后,旧制度就会被弃之如敝履。当年汉武帝就是在手下多数臣僚的拥护中,把文景时期的治国理念黄老学说拉下马、而立儒学为国学;盐铁会议后,霍光也不顾汉武帝的先制,费了酒榷。可见祖宗之法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关键是利益分配是否均衡;一旦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博弈达到新的平衡后,就没人会在乎“祖宗之法不可变”这面过期的道德大旗,并转而高举“汤武革命,顺天应民”之类的新旗帜、来鼓吹新制度的合法性。所以在笔者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如果你拘泥于形形色色的华丽口号本身,那只能说明你本身政治水平之幼稚;要看透光鲜口号背后真实的利益诉求,这才能真正理清斗争之矛盾所在、这才是高明政治家的功力所在!
大夫的这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谓厉害,那么文学们该如何摆脱这两难困境呢?
日期:2012-07-15 12:07:42
原文: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日期:2012-07-15 12:45:32
批:
文学们也不是吃素的,当然不会被“不改父制”给蒙住了,于是马上搬出了孔子的教诲来给自己开脱,“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孔子这段话本意是提倡勤俭节约,但考虑到冕是古代服饰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定制后不可轻易变更。所以文学在此所表达的意思为:连做为社会纲纪的宗法礼仪都可应时而变,还有其他什么不可变的呢?因此文学就顺势作出他们的反击,“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对那种不顾社会实际而死守过时规矩的做法给予明确批判,并对刚才大夫“不改父制”之论做严词批驳。
接着,文学分别对鲁定公做了肯定、对秦二世做了批判。在谈及鲁定公对其父鲁昭公的错误政策做拨乱反正时,文学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这虽然违背了“改父之道”、但确是对宗法祖制的回归,可谓小枉而大直、不失正道,“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而言及秦二世时,文学们明显是把秦二世当反面教材来批判:如果一味执行前辈的“错误政策”,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最终招致灭亡,“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由此可见,文学们也不是死脑筋、死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在大是大非的路线问题上,也是很实际的。这也从另一侧面表明,儒家思想仅仅是面精神文明旗帜、而非具体工作指南,如果全凭宗法礼仪来办事那非乱套不可、后来王莽改制就误在其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