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录『盐铁论』之深析》
第42节

作者: 晋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6 19:52:22

  忧边第十二评:
  本章讨论的是如何解决边疆问题,因为边疆安定问题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规避的重大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往往事关王朝兴衰交替。而且就在汉昭帝登基后、盐铁会议召开前的那几年里,在当时的西南边陲就爆发过数次叛乱;虽然这些叛乱都被顺利平定了,但从战前组织兵马粮草进行进剿、到战后论功行赏都需要很大的花费。历来打仗都是最耗费财富的社会活动,所以文学们对战争的不满也情有可原。

  御史大夫桑弘羊在边疆问题上,保持其一贯强硬立场、主张以军事战备为边防之根本。这哪怕从现在看来也是一点没错的,正如毛主席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没有一身硬功夫就别想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吃得开。后世两宋企图靠花钱(进贡岁币、丝绸、茶叶等)来买和平的行为,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不可取。只有“篱笆扎得紧,野狗才跑不进”,对军队丨警丨察等强力部门投入看似是只烧钱不产出的亏本买卖,实则是保国安民的重要举措——这好比是给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买了保险、免得突发意外(外国入侵、暴民作乱等)打断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循环,因为在一个朝不保夕的社会是极少有人愿意进行长期社会经济建设的;只有个人的长远收益可预期时人才会耐心去规划实践长远妲己,如果连性命都难保的话,那何不乐得“今朝有酒今朝醉”呢?所以军警投入非但不是浪费,更是不可或缺!

日期:2012-07-16 20:24:10

  文学们的言论在此看似迂腐,妄图仅仅用道德就能感化外夷、阻止他们的入侵和叛乱,这好似与虎谋皮、真要能实现的话那这世界早就刀枪入库天下太平了。但文学们也确实从另一个角度来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边关问题的思路:因为一味靠武力镇压和杀戮只能摆平一时,但风头一过还会冒出新的刺头来,从隋文帝对突厥的分化瓦解到金朝对蒙古草原的“减丁”政策,都不能做到长期消除来自草原牧马人的威胁。更何况由于草原的气候无法展开农业开垦,农耕的汉人能一时占据草原、但无法长期扎根草原,因此贺兰山—阴山这条200毫米年降水线(农业对降水的最低基本要求)以外长期为牧马人所占据也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蒙古草原走了匈奴来鲜卑,之后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走马灯似的换,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始终却从没消失过。所以那种妄图通过杀戮灭族来一劳永逸的解决牧马人南侵问题的人,是可笑而幼稚、是根本无视客观环境而主观臆想,草原总会有新主人。

  而历史上对草原人最有效的统治莫过于清朝利用藏传佛教对蒙古的影响进行思想控制,并借藏传佛教来趋势大量蒙古男子入寺为僧,这大大减轻了因人口增长而造成的环境资源压力、大幅降低了因争夺生存资源而引起的武装冲突。这也是为何清朝中央政府如此看重西藏的达赖班禅,因为通过他们从意识形态上控制蒙古各部、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谓“明修长城清修庙”,个中高下可见一斑,这也是文学们梦寐以求的用礼仪道德感化外夷、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现在所谓的“超限战”“经济战”“文化战”等也不过如此。尽管文学们没有找到类似藏传佛教这么有效的思想工具,但他们这个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为何没一步到位的解决问题,历史本身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曲折前行的。

日期:2012-07-16 21:02:03

  卷第三
  园池第十三
  大夫曰:“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故宇小者用菲,功巨者用大。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太仆、水衡、少府、大农,岁课诸入田牧之利,池籞之假,及北边置任田官,以赡诸用,而犹未足。今欲罢之,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虽好省事节用,如之何其可也?”

  文学曰:“古者,制地足以养民,民足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充其求赡其欲。秦兼万国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赡,非宇小而用菲,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语曰:‘厨有腐肉,国有饥民,厩有肥马,路有餧人。’今狗马之养,虫兽之食,岂特腐肉肥马之费哉!无用之官,不急之作,服淫侈之变,无功而衣食县官者众,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今不减除其本而欲赡其末,设机利,造田畜,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国家也。夫男耕女绩,天下之大业也。故古者分地而处之,制田亩而事之。是以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今县官之多张苑囿、公田、池泽,公家有鄣假之名,而利归权家。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凑,粟米薪菜,不能相赡。公田转假,桑榆菜果不殖,地力不尽。愚以为非。先帝之开苑囿、池籞,可赋归之于民,县官租税而已。假税殊名,其实一也。夫如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田野辟,麻枲治,则上下俱衍,何困乏之有矣?”

  大夫默然,视其丞相、御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