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15节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日期:2012-07-13 12:38:11
这时的明朝,自从攻克大都之后,经过数年时间的经营,已经控制了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甘地区。屡战屡败的元朝军阀王保保不得不逃往塞外,而李思齐等人则投降。至此,北方基本平定。但明太祖朱元璋还不满足,他想集中力量全歼流窜于蒙古草原的残元势力,彻底打垮爱猷识理达腊,便于1372年正月命令明军分三路北征。三路大军于二月份出境,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率领中路军;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东路军;征西将军冯胜率领西路军。每一路出征的军队各有“五万骑”,共十五万人。
熊熊战火从中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蒙古腹地,连大斡耳朵所在之处也不能置之事外。明军的李文忠所部很快就会象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扫荡这片土地。
在三路北征的明军之中,李文忠率东路军由居庸关而趋应昌,兵锋直指克鲁伦河,锐不可当。在明代中后期编撰而成的史书《鸿猷录》中,记载了李文忠的进军路线,他进入蒙古草原之后一路疾进,“略地至驴驹河、朵颜等处”。
李文忠到达的“朵颜”之地,就是成吉思汗的葬地。
日期:2012-07-13 20:37:45
原来,明人笔下的“朵颜”与蒙古古老的兀良哈部落实际上是同族,均起源于斡难河流地域,所以在明朝的书籍中经常会出现“朵颜”与“兀良哈”二词互换的情况。而在权威的《史集》里面明确记载成吉思汗的葬地由兀良哈部落守护着,据说成吉思汗死后,兀良哈部落一个叫“兀答赤”的千夫长,“他的子孙们带着自己的一个千户,在称为‘不儿罕山——合勒敦’的地方,守卫着成吉思汗伟大遗骸所在的他们的森严禁地。”所谓的“不儿罕山——合勒敦”,也就是《元朝秘史》开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
这个不寻常的地方,既是蒙古人的发迹之地,又是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多位大汗的葬地。
显然,李文忠到达的“朵颜”之地,必定是兀良哈部落守护着成吉思汗的葬地。由此推论,李文忠此前经过的“驴驹河”,当然就是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所在地克鲁伦河上游。出塞之后深入草原腹地的明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顺利地越过了这一带,继续向和林进军,看来蒙古军队已经弃守了他们的祖宗肇基之地。
日期:2012-07-13 23:55:09
李文忠一直进军到阿尔泰山东面的“称海”地区,直到六月底才撤军。
李文忠在回师时,又一次经过了大斡耳朵的所在地。
《明太祖实录》记载李文忠回师时有点不顺利,“因夜间行军而迷失故道,来到‘桑哥儿麻’这个地方,士兵们缺水而非常口渴。文忠向天默祷,其所乘之马忽然间用脚踏地,长鸣不已。恰巧此时有泉水从地上涌出来,人人皆以为得到天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桑哥儿麻”,在《元朝秘史》中叫“桑沽儿河”,相当于今天的僧库尔河。当代学者已经证实,大斡耳朵就在这里附近。元史专家陈得芝先生称,“日本学者那珂通世最早指出,曲雕阿兰(大斡耳朵的所在地)应是在克鲁伦河与其上游支流僧库尔河汇流处附近河中之一岛”,而他本人则进一步考证曲雕阿兰应在“克鲁伦河与僧库尔河汇流点之西、两河下洲之间的广阔地区。其地应在巴颜乌兰山之南。”据陈得芝先生的著作介绍,一些蒙古学者及东德学者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此地附近找到了大斡耳朵的遗址。
日期:2012-07-14 00:35:39
《元史.文宗本纪》记载至顺二年(1331年)八月,大斡耳朵的所在地仍有“民户万七千一百六十”,陈得芝先生认为“若按每户五、六口计”,该地人口“约有十万口上下”,与“和林、称海并为元代漠北三大重镇。”李文忠部出师的路线既然经过了“驴驹河”与“桑哥儿麻”,也就是说他们经过了大斡耳朵的所在地——克鲁伦河与僧库尔河汇流的那一带地区。但是,明人史籍在记载李文忠军经过那一带地区时没有碰到任何“重镇”,可能当时的大斡耳朵屡经蒙古诸部的内讧、在动乱中成为了一片断墙残垣,甚至渺无人烟,故末能引起明军的注意。
总之,来去匆匆的明朝东路军在进军及撤退时都经过大斡耳朵的所在地区,但是却没有与蒙古军队发生过任何激战,也没有碰到爱猷识理达腊。
真正的激战是围绕着爱猷识理达腊最主要的驻扎地点——和林——进行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