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14节

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斡耳朵,由大皇后孛儿帖管理,其地在怯绿连河(克鲁伦河)上游。第二斡耳朵,由忽兰皇后管理,其地在土兀剌河(土拉河)。第三斡耳朵,由也速皇后管理,其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附近。第四斡耳朵,由也速干皇后管理,其地在哈剌和林(鄂尔浑河)之西。
  成吉思汗曾经把大斡耳朵当作春季行营,也曾经在夏季与秋季入住第二斡耳朵;并在其它的季节里留宿过第三斡耳朵与第四斡耳朵。
  如果把成吉思汗的四个斡耳朵理解为四个首都,那就跟事实比较接近了。这种游牧民族传统的行政方式与忽必烈时代建立的两都制(大都、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上述的四大斡耳朵中,前三大斡耳朵都是集中在东至兀古者河上游、西至不儿罕山、南至怯绿连河上游、北至斡难河上游一带。这一带地区的面积大小相当于现在的海南岛,是蒙古帝国的祖宗肇基之地,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日期:2012-07-12 19:29:03

  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典籍《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说蒙古人的始祖孛儿贴赤在“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立下了营盘”。而成吉思汗同样是在斡难河源正式即大汗之位,他百年归老之后的葬地据说也在这一带。成吉思汗死后,其继承者多次迁都,将政治中心不断南移。尽管如此,多位蒙古大汗及宗王死后,都将葬地选择在这个祖宗肇基之地。而在蒙古史研究中享有盛誉的,由波斯伊儿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史集》中,准确地指出:“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中,拖雷汗、蒙哥汗以及忽必烈合汗的子孙和他的氏族的伟大遗骨,也安置于上述地方。”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之后,于1292年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就藩于“四大斡耳朵之地”,代替北平王那木罕统领蒙古本土。故此,那个时候谁掌握了四大斡耳朵,就意味着谁管理蒙古草原。麻剌祖孙三代均嗣封晋王。可是到了元朝的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在位时,却设立了和林行省,分割去晋王的一部分权力。十四世纪前期帝国内乱,甘麻剌的孙子八的麻儿间卜在天历年间因皇族纷争而死于上都,此后,晋王之封遂绝。不过,直到元末,晋王在漠北的管理机构内史府仍然继续存在。

  日期:2012-07-12 20:03:53
  在蒙古四大斡耳朵中,最古老、最享有盛名的是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在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建都和林之前,大斡耳朵一直是蒙古帝国的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尽管此后蒙古帝国的政治中心先后迁移到和林、上都、大都等地,但大斡耳朵始终保持着独有的影响力——窝阔台汗是在大斡耳朵即汗位的,后来的蒙哥汗及泰定帝也是在此即位的,故大斡耳朵的得失对蒙古帝国的盛衰而言,亦具有非常大的象征意义。在此期间,大斡耳朵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逐渐由游牧帐幕变成为房屋林立的定居点。

  那么,历史悠久的大斡耳朵所在地在元末明初之际能否逃过明军的铁蹄呢?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元末明初那段狼烟四起的日子,寻找答案。
  日期:2012-07-12 20:54:59
  再说应昌之战后,元顺帝的小朝廷已亡。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败逃漠北,他继承帝位之时重建了一个新的北元小朝廷。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这个小朝廷主要在西至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德尼召之北)、东到全宁一带来回游牧,“逐水草而居”。这片辽阔的土地包括大斡耳朵在内。
  一些学者认为爱猷识理达腊可能到过大斡耳朵。例如我国研究蒙古史的学者达力扎布认为“对蒙古大汗来讲,拥有四大斡耳朵就象征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遗产,也就有了宗主的资格。所以,有元一代大汗都牢牢地控制着岭北地区,特别是大斡耳朵所在的克鲁伦河中上游至三河之源的地区。昭宗(指爱猷识理达腊)北走,也应当据守此地。”

  日期:2012-07-12 20:55:22
  爱猷识理达腊在草原上是否仍然沉溺于轻歌曼舞,并利用女性修习藏传佛教?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个能歌善舞的舞蹈班子已经在应昌被明军一网打尽。更重要的是,指导蒙古上流社会修习佛法的西藏喇嘛们逐渐改变了态度,已经逐渐抛弃了那些失魂落魄的旧施主,一些人陆续归顺了新兴的明朝。
  正是因为爱猷识理达腊改辕易辙,远离昔日声色犬马的生活,并整顿朝政,能够不计前嫌地团结退入漠北的名将王保保,这样才使他在明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幸存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