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13节

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让蒙古俘虏换上中土衣冠,是明朝同化蒙古政策的一部分。明朝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是因为元代蒙古人从未有真正汉化。元朝政府承认蒙古人与汉人风俗不同,用“各从本俗”的办法来治理蒙古族与汉族。也就是说汉人需要遵守儒家的纲常礼法,而蒙古人却可以不必理会那套繁文缛节。以婚俗以言,蒙古人不拘辈份、不讳再嫁——蒙古男人不但可以娶“兄嫂”,而且还可以娶不同辈份的“庶母、叔婶”等,这在重视“长幼有序”的名份制度、“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的汉人士大夫眼里,当然是“贻笑后世”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男子在父、兄死后迎娶后母与嫂子,这种风俗不但在蒙古族中存在,在汉族中也曾经长期存在过,当时法律上称为“收继婚”。例如唐代的皇帝唐太宗就娶其弟元吉的妃子杨氏,而唐高宗也曾迎娶其父皇之妃武则天为后。然而到了宋代,由于标榜“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收继婚”也因为与儒家纲常制度不符,而受到强大的道德伦理观的压制,终于逐渐在汉族社会中销声匿迹。

  尽管蒙古人从未企图将自己的风俗强加于汉人,但汉人士大夫却要求蒙古人改遵汉人风俗,“当守纲常”、“皆从礼制”。一贯以“立纲陈纪”而自命的朱元璋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对此犹为积极,在著名的《讨元檄文》中痛斥“元之臣子”,“废坏纲常”,“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明令颁布“禁胡服、胡语”等,还特别规定蒙古人“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从而强制改变蒙古人的婚俗,开始实行同化政策。朱元璋认为蒙古等异族,“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回顾历史,滞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真正汉化,是在元明易代之后,这当然与明朝所奉行的针对性的政策有关。

  日期:2012-07-11 17:47:29
  朱元璋后来以怜香惜玉的口吻就被俘获的蒙古后妃安置问题专门发了一番谈论,指出历代改朝换代之际,胜利者往往无礼对待被俘虏的亡国后妃,他形容这种行为是“欺孤虐寡,非盛德所为”,不值得模仿。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朱元璋认为蒙古人适合居于寒冷的北方,不耐南方的暑热;而且喜欢食肉饮酪,这与惯吃米面的中土人士有所区别。因此对俘获的蒙古后妃,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酌情处理。他特别以脱忽思皇后为例,认为如果此女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而愿意重返蒙古,可以随其所愿。

  朱元璋上述的谈话,表面上是说南北风土人情有别,却在本质上揭示汉蒙两族基本伦理道德的不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是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的,农耕的汉族与游牧的蒙古族,两者不同的价值观短期之内很难调和。被俘的蒙古后妃宫人,有很多已经在战乱中与丈夫生离死别,她们是遵从汉俗守寡不嫁,还是遵从蒙古本俗再婚,这在当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朱元璋绝不会充许她们随便与不同辈份的男人苟合,为了避免在京城出现败坏“夫妇长幼之伦”的事情,让她们重返蒙古也许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也是符合明朝对蒙古的怀柔策略的。也就是说,蒙古后妃如果愿意的话,随时可以脱下身上的中土衣冠,换上传统的“姑姑冠”,北返草原重新过上游牧生活,遵循与汉族不同的伦常观念。后来,朱元璋果然履行诺言,陆续将一些蒙古后妃公主送回蒙古草原,此举被后人誉为“真千古大圣人举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之《果报》)。这些言词似乎有过分的溢美的嫌疑,但仍反映出朱元璋的行为是受到舆论支持的。

  日期:2012-07-11 21:01:14
  历来亡国后裔,即使委曲求全,但在胜利者的猜疑之下,最终难免性命不保。例如金灭北宋,被金国俘虏的宋朝皇族宗室被远迁至东北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市)、五国城(今黑龙江伊兰县)等地,受尽凌辱,《金史.梁肃传》记载金海陵王杀赵氏子孙一百三十人,导致在金国境内宋室后裔的灭绝。而到元军灭南宋的时候,又出现了以强恃弱的情况。公元1276年,元军在进入南宋的首都临安,有的将士纪律欠佳,恃强索取宫女、内侍及诸乐宫等人,其中有百余名宫女不甘受辱,投水自尽。南宋全太后及嫔妃在元军的监护下前往元朝首都大都朝觐,而太皇太后谢氏有疾,病愈之后才启程北行。到了大都之后,宫人安定夫人陈氏,安康夫人朱氏,与两位侍女一起自缢,以死明志。元帝忽必烈下命斩下尸体的脑袋,并将其悬挂在全太后的寓所,以示警戒之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不过,当时的忽必烈对待在大都的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全太后及宮嫔等人有时还是比较宽厚的,甚至充许她们有自己的财产积蓄等等。但是,全太后以 “不习北方风土”为理由要求重回江南,却被元世祖拒绝。后来,一些怀有故国之思的后妃用出家的方式以保清白,例如全太后自愿做了尼姑、宋度宗的妃子王清惠做了女道士。

  蒙古贵族始终对亡国的南宋皇族充满警惕。多年以后,南宋废帝瀛国公被多疑的元英宗赐死。
  朱元璋的做法却不同,他善待蒙古宗室俘虏,不但关怀被俘的蒙古后妃公主,还册封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并于五年之后将已经长大成人的买的里八剌遣返回了蒙古。朱元璋认为这种怀柔政策既可以抚慰买的里八剌的“父母乡土之思”;又可以让其有子承父业的机会,“庶不绝元之祀君”。
  日期:2012-07-11 22:20:39
  明军攻取大都、上都之后,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流窜于塞外的残元军队已经没有首都了。蒙古上层统治者在离开中原之后重新过上了四处飘泊的游牧生活。
  蒙古高原,东面有大兴安岭山脉,西面有帕米尔高原派生的山脉,中间分布着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那里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与农业地带相比,是缺水的区域。昼夜气候差异比较大。冬寒夏热,冬夏气候差异也很大。五六月间为风季,常形成夹带沙尘的风暴。蒙古民族的经济以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为主,以渔猎及少量农业为辅。

  游牧民族传统的经济、文化都与中原的农耕民族有异,政治制度也有重大的区别。
  现在,四处游牧的蒙古上层统治者按照传统习惯,设立“斡耳朵”作为政治中心,以履行首都的责任。
  斡耳朵是“宫帐”的意思,它是游牧部落首领处理政务的地方。斡耳朵所在的地方,由很多蒙古帐幕组成。大汗的行帐富丽堂皇、随从与护卫们居住的穹庐就造得相对简单一些。这些帐幕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鳞次栉比、星罗棋布,颇为壮观。
  日期:2012-07-12 08:50:37
  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主政时代,就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设立了多个斡耳朵,他每年在不同的季节流轮入住这些斡耳朵中,处理蒙古政务。

  在这些斡耳朵中,有四个斡耳朵特别重要。它们分别叫做大斡耳朵、第二斡耳朵、第三斡耳朵、第四斡耳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