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的末路:元帝国首都崩溃记》
第16节

作者: 梦里江山永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4 14:57:53

  和林,又叫哈剌和林,在漠北翰耳寒河上游。《元史》记载,成吉思汗在1220年就以和林为都了,但《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史集》等权威的史籍均没有提到过此事。据陈得芝先生的考证,所谓的成吉思汗定都和林,“其实是成吉思汗在和林地区建立了一个新斡耳朵(但不是‘首府’)”,这个斡耳朵就是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中的第四斡耳朵。
  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窝阔台在即位之后的第七年,开始在鄂尔浑河畔兴建和林城,作为首都,这项建筑工程一直延续到蒙哥汗时期。和林城主要由蒙古军队从汉地带回的各种能工巧匠所建造,城内有供大汗以及诸王贵族们居住的宫殿,还有各级官僚、护卫的府邸、僧侣生活的寺院以及汉民与回民聚居的市区。居民以手工业者及商人为主。
  不过,大汗并不是常住和林城内,而是经常住在城周围的四季行宫。春季行宫在城北七十公里处,又叫“扫邻城”。夏季行宫在城西百余里之外的“月儿灭层土”。秋季行宫在城南偏东的“军脑儿”。冬季行宫在城南三十里处,叫“图苏湖城”。四大行宫都以和林为中心存在,它们都规模不大,一些地方仅建了一座宫殿及围墙而已,以作为大汗的临时的驻跸之地。
日期:2012-07-14 15:43:35

  蒙哥汗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立。忽必烈在开平即了位,而阿里不哥则在和林即了位。双方大打出手,忽必烈凭借中原丰厚的人力物力,最终取得了胜利。阿里不哥于中统元年(1264年)投降。忽必烈随即将蒙古帝国的首都从漠北和林南迁至开平,仅在和林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师府。

  后来,漠北持续发生了诸王针对大汗的叛乱。元廷多次派遣亲王、大臣率军平乱,并先后封北平王那木罕、晋王甘麻剌等镇漠北(上文提到甘麻剌,祖孙三代均坐镇漠北),管治蒙古地区。元廷还于1307年罢和林宣慰司,改设和林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对漠北地区的控制。和林行省管辖和林路及称海宣慰司都元师府等。1312年,元廷又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
  元末明初之际,四处流亡的蒙元小朝廷是否选择昔日的首都——和林——作为庇护所呢?明军是否到过和林?各种史料互相矛盾,使这些问题变得有点儿复杂,留下了很多谜团。现在需要抽丝剥茧的考证一下,尝试解开这么多个谜。
日期:2012-07-14 21:17:50

  第一个谜,是北元小朝廷是否选择和林作为主要的庇护所。
  话说元顺帝的继承者爱猷识理达腊在应昌之役惨败后,逃到了包括四大斡耳朵在内的岭北地区。关于爱猷识理达腊的最主要的驻扎地点,学术界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意见,因为汉文史料与蒙古文史料对此有着完全不同的描述。

  成书于十五世纪前后的汉文史籍《明太祖实录》认定爱猷识理达腊撤到了和林,将其当作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可是,成书于十七世纪的蒙古史籍《蒙古黄金史》与《蒙古黄金史纲》等书则一致记载了元顺帝“由古北口逃出,乃建‘巴尔斯和坦’相对峙。” “巴尔斯和坦”这座城位于克鲁伦河畔,有人据此认为它是北元比较长期的政治中心所在。
  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相比较,前者显得更可信。
日期:2012-07-14 22:31:12

  从实际来看,蒙古文史料的价值比不上《明太祖实录》。一方面,《明太祖实录》基本上是当时人记当时事,而上述蒙古史籍大多数产生于十七世纪,比《明太祖实录》要晚出,其可信程度与《明太祖实录》相比,肯定要打折扣。另一方面,蒙古史籍一致记载的元顺帝“由古北口逃出,乃建‘巴尔斯和坦’相对峙”的这一段话,有多处错误。首先,跟随元顺帝一起离开大都的刘诘,遗留下了一本《北巡私记》,里面清楚地记载了元顺帝是从居庸关逃出的,而并非象蒙古史籍所一致记载的古北口;其次,根据诸多元明两代的汉文史籍(例如《北巡私记》、《明实录》等等),元顺帝离开大都之后,跑到了上都,后来又跑到了应昌,最后病死在那里,根本就没有到过漠北的巴尔斯和坦。

  不但元顺帝本人没有到过巴尔斯和坦,也没有直接史料证明他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到过那里。
  更重要的是,在元末明初,巴尔斯和坦很可能是一座子虚乌有的城市(假如这座城市在元朝全盛时期曾经一度存在过,到元末也会毁于动乱)。回顾历史,尽管明军曾经多次横扫过克鲁伦河那一带,尽管明帝与蒙古大汗多次互派使者、互通书信,可是明代的汉文史籍对巴尔斯和坦这座城没有任何记载,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这座城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如果不存在,自然不可能是“北元比较长期的政治中心所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