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朝后期至隋唐那一百多年间令人心碎的红颜》
第31节

作者: 实梦z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7 15:23:40

  传奇太后系列:
  1 契丹萧太后
  常觉得现在的电视剧例如某某秘史之流将历史篡改的太厉害,但是看看古代的《杨家将》,才知道现在的编剧不过是班门弄斧,要说篡改历时,还真比不过古代的那些演义小说的作者。
  历史上契丹萧太后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是个忠义仁厚的臣子。
  萧燕燕名萧绰,父亲萧思温是契丹贵族,母亲则是契丹公主,其父无子,萧绰姐妹三人,她从小就表现的和姐妹不同。
  萧绰本来和世交之子韩德让订下了婚约,但是因为政治原因,辽景宗为了借助她父亲的力量,要迎娶萧绰,于是萧家跟韩德让退婚,萧绰进宫成为皇后。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很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事业,但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军国大事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的皇后萧绰。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可作为一条法令。这说明萧绰可代行皇帝职权。
  可能有无数道学家觉得辽景宗此举不妥,怕女人僭越夺权,但是看看中国的历史吧:一国皇后就算外戚专政夺权,但是最终江山还是给予皇帝的后代,例如吕后、武则天、慈禧等等。但是若是一心想压制女人的力量,重用宦官、权臣等等,最后只能国破家亡,社稷不保,子孙很可能遭到血腥屠杀。例如东汉的灭亡亡于宦官,唐朝的灭亡亡于安史之乱后各地割据势力坐大,北魏、后周的灭亡亡于权臣大将。秦始皇对女人有心理阴影终身不立后,秦朝实亡于宦官赵高之手;汉武帝怕子少母壮女人干政,杀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结果政权全被霍光操纵,若非霍光无心篡位,若非被汉武帝逼死的卫子夫的重孙汉宣帝聪敏,后果也很难说;唐玄宗最终不立武惠妃为后,结果却因为自己贪图享乐导致安史之乱,各地节度使坐大,埋下了唐朝败亡的伏笔。

  虽然辽景宗在当时的汉人心中只不过是个不懂礼仪的蛮夷,但是他比很多汉人皇帝聪明的多!
  在这段时期,萧绰在皇帝丈夫的指导下接触政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辽景宗病危的时候,并没有因为韩德让曾跟萧燕燕有过婚约而对他有什么芥蒂,依旧让汉人血统、出生贵族、父亲曾被封王、颇有学识和能力的韩德让以及契丹宗室大将耶律斜轸成为顾命之臣。
  辽景宗英年早逝,当时萧绰才30岁,她的儿子才12岁,她的父亲萧思温在多年前因为政治斗争被杀,萧绰没有兄弟,无外戚可以依靠。这时候她丈夫死了,辽国又有很多武功赫赫的宗亲对皇位虎视眈眈,拥兵自重控制朝廷,此时她的情况真正是岌岌可危。在当时那种混乱时期,在一个崇尚武力的王朝,儿子继承父亲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常有武力强大的宗室大将会自己篡夺皇位,这和游牧民族由强者当酋长的情况是一样的。当时契丹只有一些汉化倾向,因此权力宝座有能者居之而非子承父业这种风俗还是存在的。

  史书上说当时她哭着对信任的臣子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怎么办啊?”
  她这种做法一是求助示弱,激起男人们保护弱女子的雄心,二则是试臣下的忠心,可见她很有手腕。
  对她的话,大将耶律斜轸、重臣韩德让回答:“只要信任我们,有什么可以忧虑的。”
  萧绰很满意,于是让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并把南面军事委派给大将耶律休哥。后又让韩德让总管宿卫事,保障她母子的安全。韩德让与她密议,随机应变,剥夺了觊觎皇位的各路诸侯兵权,立她的儿子梁王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辽圣宗,尊萧绰为皇太后,摄国政。韩德让以拥立功总理宿卫事,参决大政。韩德让很得萧绰宠信,撤换了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靠这样,辽圣宗和萧绰的地位才稳定下来。

  想想和她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的孤儿寡母的悲惨下场,再想想宋太祖死后他的孤儿寡母的下场,我们不得不赞叹萧绰的能力。她用一己之力改变了自己和儿子的命运。
  萧绰和韩德让本有婚约,他们不会如同演义小说中所说的青梅竹马,但是因为两家是世交,他们以前见过面,互有好感则是很可能的。
  如今,萧绰成了寡妇,无人可以依靠,韩德让又是掌握实权并且很有智慧的重臣,萧绰母子需要一个依靠,于是跟韩德让再续前缘。说到这里,古代的道学家一定又要鄙视萧绰身为皇太后,竟然做出这种事情,可是这又怪谁?谁让他们制定制度让女人一定要依靠男人?本想压迫女人而制定的制度,最后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些道学家男人还不反省,将所以责任推给女人,实在可笑。若是那些死去的皇帝在天有灵,是想自己的老婆备受欺凌,儿子被杀,还是如此好好守住自己的江山?我相信辽景宗会选择后者。而且契丹人当时汉化不是很严重,没有受到太多的封建礼教的毒害,因此并不认为女子改嫁有什么不妥。

  于是萧绰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之后便跟韩德让双宿双飞,做起了有名无实的夫妻。也有说二人确实成婚,但是因为后代史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因此没有写出来。
  二人本是门当户对,此时也是琴瑟和谐,想必二人之间也是有感情的,这种关系又有什么不好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清初的一大疑案,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
  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会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疑案呢,其实只要知道当时的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
  满人是金人的后裔,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国号本就是“后金”,后来皇太极了解到汉人对于金人在靖康之变后的作为深恶痛绝,为了减轻这种逆反心理,于是改国号为“清”。满人入关之前,是马背上的民族,当然没有受过我们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封建礼教、贞操观念的毒害,在那时候,女子改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因为丈夫死了,女子无依无靠,儿子娶庶母,小叔子娶嫂子本就是他们的常态。

  因此,皇太极死后,年轻无依的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羞耻。这件事情在中国当时的附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有记载。
  只是后来,顺治渐渐长大,孝庄给他找到老师都是汉人大儒,顺治深受汉人学说的影响,觉得母亲嫁给叔叔是非常羞耻的事情。接下来清朝的皇帝个个都用儒家学说来管理百姓,都意识到了孝庄和多尔衮的行为如同“禽兽”之举一般,于是一个个的想要抹杀这个事实。于是命令史家不得照实记载,而是想方设法掩盖,这件本来很正常的事情也就变成了疑案。
  孝庄本人在后来的岁月,也一定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因此对康熙交代自己陵寝事情的时候,只能说自己一辈子都是为了康熙父子,也就不想去惊动皇太极长眠了,也就是说不合葬。这在我国封建王朝是很少见的事情,太后就算活的再久,最后还是要跟皇帝合葬,明英宗的妃子、后来的周太后本不是皇后,为了剥夺正室钱皇后跟皇帝合葬的机会,换取自己跟皇帝合葬,费了老大的劲,孝庄如此做法恐怕是独一无二就此一例吧!最后孝庄的梓宫(棺椁)到了雍正朝才正式下葬。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