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北朝后期至隋唐那一百多年间令人心碎的红颜》
第32节作者:
实梦zs 日期:2012-07-08 13:50:35
1 契丹萧太后(接上)
回到正题萧绰身上来。
因为萧绰跟韩德让的事情,竟然引发了一场宋辽之间的大战,这也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一己私欲,将作为中原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以后,中原门户大开,契丹人就如同掐着中原人的脖子一般,随时可以大兵南下,中原政权处于一种很不安定的情况中。
说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宋太祖,也只有灭掉南唐和后蜀这些汉人政权的能耐,对于契丹也是无计可施。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里,开封城唯一的屏障就是黄河,但是黄河冬天会结冰,那时候契丹人只要挥师南下,数日间就可以兵临城下。都城毫无天险可守,被别国如此虎视眈眈,这种情况在古代是非常让国君忧虑的事情,在冷兵器时代,开封绝对不是一个适合做首都的城市。
因此,太祖一直想迁都长安,但是这愿望他生前一直无法如愿。有说是因为开封的漕运比较好,长安运输粮草不方便;有说是因为赵光义的势力在开封已经形成,丞相赵普又帮着赵光义,赵匡胤被掣肘,无可奈何。总之,终其北宋一朝,首都都是开封。
萧绰的儿子即位的时候,已经是宋太宗在位的时期了。跟宋朝后来那些皇帝相比,宋太宗还算是一个能打仗的皇帝,见过点世面。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事情自然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当然,这个愿望一直存在北宋所有皇帝臣子心中,成为了一种魔咒,最后正是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才导致了靖康之难,这也是后话。
太宗听说辽国权力交替,皇帝年幼,母后临朝,想趁此机会出兵燕云,一举收回这些中原的屏障,只是又畏惧契丹人的勇猛,有些犹豫。
这个时候,有个从北方回来的迂腐无脑的臣子跟太宗说,辽国的太后跟臣子私通,这样一来他们的国民自然不满,国家一定非常混乱,我们出兵一定能打赢他们。
听了这个话,太宗算是吃了个定心丸,下定决心攻打辽国。
可笑这些人是何等的迂腐愚蠢!人家国家女子改嫁是正常的事情,不像你这样封闭落后,自己不行还要压迫女人,搞的国没了就好了。人家国家国民不管太后是否改嫁,只要百姓安居乐业足矣,只要政策有利于民生足矣,风化跟国本有什么关系!在这个方面,被汉人鄙视的“蛮夷”契丹确有先进之处。人家太后改嫁再如何“有辱国体”,总比南宋偏安一隅任凭妻女姐妹母亲受人凌辱要好。
宋太宗攻打辽国,想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战役最终以惨败告终。宋太宗本人身重三箭,坐驴车逃回开封,大约马都打没了。大将杨业(《杨家将》里的杨令公)被俘绝食而死。小说和影视作品都说杨业是撞碑而死,但是现实永远没有小说那样惨烈。当然,萧绰也不会把亲生女儿嫁给敌将杨四郎,更不需要将亲生女儿送给异邦皇帝为妃来获取情报。
宋太宗如此惨败,北宋后来的皇帝更不敢再兴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心中认为契丹就是虎狼之邦。萧绰一个弱质女流能控制这些如虎如狼的大将,可见她的能耐。
数年后,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即位。
萧绰因为治理得当,使辽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也很有战斗力。她借口要讨回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之地为名,大举伐宋。一个女人能有这样的气魄,真的很不简单,就算武则天,也没有做出这样的伟业来。
辽军除了在瀛州遭到宋军抵抗外,势如破竹,两个月后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就是首都北边起堡垒作用的军事重镇。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方。迁都是对的,但是迁都的时机不对,要么早迁,要么安定之后才迁,怎么能兵临城下之时迁呢!
宰相寇准坚持不要迁都,并请真宗御驾亲征,真宗被迫同意,到达澶渊前线,宋军士气大振。
(说到这里不禁感叹,若是北宋末年宋徽宗之时,有一个寇准这样的良相,宋徽宗又肯听他的话,屈辱万分的靖康之变根本不会发生。)
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辽军败局已定。
这个形势其实对辽国很不利,但是尽管如此,无能的宋国皇帝还是不会把握机会,如同被吓破胆的惊弓之鸟一般,急于求和,生怕自己身陷战火之中,毫无统观全局大局为重的思想。
萧绰虽处劣势,却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平安撤回。宋朝此后每年需向辽朝缴纳白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作为汉人来说,这是何等屈辱?但是作为女人,或者作为一个持所有民族融合平等观点、客观看问题的人来说,不得不佩服、仰慕萧绰的魄力。
澶渊之盟达成,辽宋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直到辽国灭亡,同年,北宋因为靖康之难也灭亡,真是“休戚与共”啊!
萧绰和她教育扶持的儿子辽圣宗死后,辽国再无英主出现,渐渐没落,否则也不能使重文轻武、孱弱的北宋维持那么久的时间了,也不会使辽国叛逆完颜氏兴起,建立金王朝,最终被金国所灭。
北宋徽宗时候,金国要打辽国,想跟北宋联合。当时的情况北宋跟辽国本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可是北宋昏君奸臣因为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完全不管天下大势,毅然跟金国联合对付辽国。
看到这里不要以为北宋君臣想要收复故土到底有些魄力,其实只是因为奸臣童贯想要封王,只有收复燕云才能理所当然的封王,于是去忽悠皇帝,皇帝又好大喜功想要面子,于是作出如此错误决定。
金国在东北边对辽国催枯拉朽,但是北宋的军队却连那样衰败没落的辽国军队都打不过,依旧无法靠自己的实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在这次战斗中,金国摸清了北宋的底细,灭了辽国之后连气都不喘一下,直接兵临开封城下,灭了北宋。这也是后话。
辽国在辽圣宗时期达到全盛阶段,这有萧绰很大的功劳,同时,她也教子有方。
再说说为开创辽国盛世起到了卓越贡献的重臣韩德让,他的命运比吕不韦、多尔衮好的多。
“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进入相对稳定时期。韩德让官至大丞相,总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萧绰利用摄政地位,先赐韩德让名“德昌”,再赐皇族姓氏,取消奴隶身份(跟满清一样,汉人身份再高,依旧是奴隶包衣的身份,实在可悲),成为契丹贵族。后辽圣宗耶律隆绪赐他名“耶律隆运”,对其“至父事之”,赐铁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左右特置护卫百人。
这幕情景,我们在秦始皇和顺治帝年幼的时候都曾看到过,只是待到这些皇帝成年之后,和母亲有染但是却辅助自己有功的功臣皆没有好下场,忘恩负义至极,还自以为自己忍辱负重功高盖世。韩德让则是另类幸运者,即使辽圣宗成年掌握政权,依旧对他很尊敬,展示出辽圣宗超越时代的人本思想。
辽统和二十九年正月,韩德让从圣宗伐高丽,还师,卒于军中。此时萧绰已经过世三年,辽圣宗也已经四十一岁,早已是掌握实权的英主。圣宗追赠韩德让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非唐高宗武则天乾陵,是辽景宗和萧绰合葬陵墓)侧,死后备极哀荣。
民间流行的戏曲小说,如十七世纪开始流行的《杨家府演义》,将萧太后描写得昏庸短视,把女儿嫁给敌将,最后甚至编造出宋灭辽,萧太后羞愧自尽,被宋朝降格为妃安葬的情节。尽管演义完全歪曲史实,其中的情节却在数百年来已深植民间,不能不说古代那些人实在太会意淫。又说辽宋和平是全是杨家将的功劳,虽然我不否则杨家一门忠烈,但是在演义中太过抬高他们的地位,尽显宋朝君王昏庸无能,太不符合史实,虽然可以激起汉人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心壮志,但未免太过盲目。
总体来说,萧绰治国有方,听到好的建议必定采纳,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她给许多大臣加官进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类似于唐太宗的凌波阁功臣像),使群臣尽其忠而效其力。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许多平反工作。例如统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她还多次亲自审诀滞狱。后来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改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调整两族关系。
总而言之,在她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她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明君。正是因为她的努力,辽国延长了不少年的国祚,她的行为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一代异邦红颜,胜过无数宋朝须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