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江东----老孙家的那些事》
第50节

作者: 朝阳沟往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4 14:52:26

  9 邓芝和张温
  刘备死后,刘禅登基,诸葛亮为托孤重臣,总揽蜀国军政大权。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坚定捍卫者,刘备一死,诸葛亮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政治规划去做了,他第一件事,就是想和吴国重建盟友关系。
  但是此时孙权和曹丕还保持着联系,名义上,孙权还是曹丕的藩属大臣。况且刘备刚死,刘禅才十七岁,主少国疑,难保孙权没有疑虑。
  诸葛亮需要一个优秀的使者来做这件事。
  此时大臣邓芝来求见,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之后。邓芝对诸葛亮说道:“现在主上年幼,曹魏虎视眈眈,应该派使者和东吴重建盟友关系。”
  诸葛亮答道:“我已经想了很久了,只是没有合适人选,不过现在有了。”邓芝忙问是谁,诸葛亮答道:“就是您啊。”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十一月,邓芝出使东吴。孙权推辞忙一直没有见他,其实是心中犹豫,不知该和蜀汉结盟,还是该继续和曹丕往来。邓芝就接连上表求见孙权,于是孙权接见了他,邓芝对孙权说道:“臣这次来不仅是为蜀,同时也是为了吴。大王为何迟迟不见臣,莫非是心中还有疑虑吗?”孙权答道:“伯苗你有所不知啊,孤当然愿意和蜀结盟,可是孤担心蜀主年幼,国家弱小,会被曹魏乘机攻伐,而无法自保啊。”

  邓芝慨然答道:“吴蜀两国,占据四州之地,大王您又是盖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时豪杰。蜀国有崇山峻岭的险固,吴国有三江的险阻,把这两方面优势合起来,互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如果大王继续投靠曹丕,曹丕必然上求大王入魏朝见,下求太子到魏国做人质,如果不听从,曹魏肯定以此为借口讨伐,到时候蜀国也顺流而下乘乱攻取吴国领土,这样恐怕江南之地就不是大王的了。”

  一番话说得孙权连连点头,孙权沉思片刻又问道:“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两个君主分别统治,不是很快乐吗?”言外之意是问邓芝灭了魏国后联盟关系该如何继续。
  邓芝明白此意,于是说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真的灭掉了魏国,两位君主就各自施展德治,大臣们各自向自己的君主尽忠,武将们携带武器和战鼓,到那个时候,战争才真正开始。”
  孙权仰天哈哈大笑,他很喜欢邓芝的坦诚,于是说道:“您真是位诚实的人啊!”于是赏赐给邓芝很多财物。
  邓芝确实是蜀国的人才,在诸葛亮死后,他继续维护吴蜀联盟关系,升为前军师、前将军、遥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官终尚书令、车骑将军。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出使蜀国。

  大家可能还记得,本书一开头也写到一位张温,那位是东汉朝廷大员,字伯慎,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官拜车骑将军,孙坚曾经跟随他讨伐边章、韩遂的叛乱。后被董卓杀死。
  吴辅义中郎将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其人相貌奇伟,才干超群,在江东很有名望。孙权听说后问大臣们张温的才能可以和朝廷里的谁相比,大司农刘基说他和全琮差不多。太常顾雍则认为当今之世没人能比得上张温。于是孙权召见张温,张温谈吐不凡,大臣们在一旁听了都惊叹不已,孙权的神情也更尊敬,礼貌更周到。
  后张温历任议郎、选曹尚书、太子太傅,孙权非常信任他。
  出使蜀国的这一年,张温三十二岁。临行前,孙权对他说:“爱卿才华出众,本来不该让您远行。可是我怕诸葛孔明不理解我和曹丕往来的苦衷,只好委屈您走一遭了。到了那边您告诉他,等我把山越都铲平了,一定和蜀共同讨伐曹魏!具体的说辞,您去把握吧。”
  张温答道:“我在内不能作出心腹大臣的谋划,出外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担心自己没有晋国张孟传扬国家声誉的能力,又无郑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深刻,精于谋划,必定能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之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
  张温到蜀后,上表诉说了吴主愿意和蜀主精诚团结,共同讨伐曹魏,统一天下的愿望。并解释说之前向曹魏称臣是因为东吴战事不断,可兵力却十分有限,不得已才忍受了卑鄙之徒强加的耻辱。
  张温的口才很好,诸葛亮很看重他的才能,和他义结金兰,成为了异姓兄弟。
  张温完成使命回到东吴后,向大臣们称赞起蜀国的德政,有人把此事偷偷告诉了孙权,孙权听了很不高兴。

  张温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