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放大镜——写给奋斗在职场的同仁们》
第2节作者:
一千零一夜HR 我们把高层、高专(高等专业人才)人士统归为第三层次的应聘者,这些人可谓职场界的“老鸟”。老鸟所选择的职位,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高端职位。他们通常已经十分熟悉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在所属行业的定位,一般情况下老鸟不会轻易跳槽,一旦跳槽一定有此坑非我这个萝卜莫属的把握。
我们在第一、第二层次的时候,不断找出自己的缺陷然后不断加班、学习、培训,以便胜任更高的职位,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到了老鸟的级别,认识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做减法:我PPT不会用,有人会替我做,减去;我OFFICE不太熟,减去;我不会英文,减去;我可能专业能力有点跟不上年轻人,减去……最后,老鸟剩下的只有丰厚的行业经验和多年的高层管理经验。明白这个就足够了。
我们现在总结如下:第一层次的应聘者,从一堆任职条件里挑出的结果来认识自己;第二层次的应聘者,从最适合并心仪的职位的任职条件里挑出的结果来认识自己;第三层次的应聘者,在任职条件里做减法就能认识自己。
文外话:有朋友说,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在不断的做加减法吧。领悟很深哦。我们出生的时候,加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戚。。。。成长过程中加了朋友、敌人、情人、爱人、孩子,以及生活的酸、甜、苦、辣。。。。当我们的生命随着岁月不断延续的时候,减法开始出现了,我们的生活中减去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及年长的亲人,减去了父母,朋友,敌人,情人,对生活的辛酸、甜蜜不再有似当年更多的触动。。。。希望所有朋友都可以在加法的时候做乘法;在减法的时候(……)网友们自己填空吧。
日期:2011-06-04 11:24:35
第二节 “智”与“明”的较量(2)——“知彼”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当我们通过任职条件简单的了解自己后,我们还需要初步了解另一方——“知彼”。
知彼,依然是通过了解任职条件来达到。
初步了解一个人,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先天的素质,后天的教育,步入社会(工作)的环境。专业并有经验的HR就是从你的简历中读取这些内容。其他的花招在简历中最好收起,毕竟我们不是小孩子了,请不要低估我们的智商。
可能有不少职场朋友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遍览智联、英才等网站发现自己本专业的职位多如牛毛,但适合自己投递的职位相对少之又少。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80%发布招聘职位的企业并不急需要人。不要吃惊,这就是现在各大招聘网站的真实情况。不招人发招聘职位,做招聘广告干什么?
第一,从侧面给内部一些员工压力;
第二,储备你们的免费简历,成为公司或成为个人的人才库(本人手里有大约7000人的资料,包括个别一些见过的,并推荐给其他公司或HR,具体细节在后文的猎头公司一章中会详细阐述);
第三,企业的形象展示(我们做的不是招聘广告,而是企业广告);
第四,偶然发现有非常合适(主要是工资合适)的人才会通过面试招进公司来做替换。
第五,涉及资深HR与招聘渠道的一些内容,与各位职场朋友无关就不赘述了,好奇心大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第六,通过面试的问答,来解决公司某工作中的问题。
日期:2011-06-04 13:28:29
解释了招聘职位多后,我们就不用解释为什么适合自己投递的职位少了。无非是过多的职位都是虚的,以及有一些四体不勤,不学无术,半瓶子晃荡的职场*。不过通常这些人都会有事做,不用我们担心他们的工作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在此请牢记以下四条即可:
浏览招聘的任职条件,满足,投简历。
浏览招聘的任职条件,略有不满足,请投简历。
浏览招聘的任职条件,不是太满足,请继续投简历。
浏览招聘的任职条件,十分不满足,那你还看它干嘛?
略有不满足的情况下投简历还能理解,为什么在不是很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还要投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考虑另一个问题:世界上是否有完美的人?通常答案都是:没有。人无完人,唯物主义也教导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包括人在内。但现实的社会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完美的人:一是在火葬场,有兴致的可以去参观下向逝者敬献的挽联;二就是招聘的任职条件所描述的人。
我们经常在任职条件或个人简历中看到这样的几个词汇:了解、懂、熟悉、擅长、精通,代表了用人公司对希望应聘者所具备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我们要明白,了解、懂、熟悉都是次要条件,擅长、精通是必需条件。如果你满足擅长、精通,就不用太在意了解、懂、熟悉。(友情提示: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过或不是在正规公司干过几年制表的“表哥表妹”,请不要在简历中写“精通”wordexcelppt等office办公软件,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还有个奇特现象,也许你长相并不出众,学历也一般,能力更一般,还没有太多经验和经历(行里俗称“大众”代言人),但在众多优秀竞争者里偏偏就是你被选中了,甚至你在进入公司一段时间都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录用的是你。在这里你需要知道不是太满足任职条件的情况下,你依然有被录用的几率即可。下文中会解释这个普遍存在于人力资源招聘中的现象——“晕轮效应”。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彼”(HR)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们要的不是最优秀的人,我们要的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
文外话:当你在网上投递简历的时候,大约每150—200个投递的职位会有2—5个面试约见电话或邮件。所以对于第一、二层次的朋友来说,投简历后没有得到回应请不要气馁,这并不说明你多么的糟糕,你只需阅览几个心仪的职位后,其他的几百个群发即可。广撒网,才能捞大鱼
日期:2011-06-05 16:03:14
第三节 “智”与“明”的较量(3)——“适合”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那什么是“适合”的呢?我们现在来了解下HR在公司选拔应聘者的依据,就知道HR眼中最适合的员工是什么样的,顺便看看是否和你“长”的一样^_^.
首先,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相信你一定同意这个观点,我们继续演化下,HR认为员工和员工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表现在每个员工素质的差异,素质的差异表现在完成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上。好比十个秘书做同一个会议记录,一定没有相同的,而且优劣会有明显差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