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6节作者:
古董商谈古 从邱氏墓的情况来看,“新官”多于“官”,最少说明当时“新官”已经大量出现,但旧“官”也还存在一定数量。于是,可以肯定地说,公元九世纪为“官”与“新官”交替的一个时期。
那“盈”、“官”与“新官”到底有何区别?
日期:2012-06-24 02:41:04
【官与新官】
唐朝大盈库从开元时期设置一直延至唐代末年,入奉大盈库的邢窑“盈”字款白瓷大多出现在盛唐时期,晚唐仍有少量发现,与大盈库设置时间相符。可以肯定地说“盈”字款是种官办瓷。再从目前情况来推测的话,定窑及其他窑中的“官”、“新官”与邢窑“盈”字款类贡瓷是否存在一种承启关系?
由于此时定窑的精致与产量已经超越了邢窑,因此入奉宫廷的贡瓷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由邢窑转向定窑,当然邢窑也还在烧造贡瓷,只是一个主与次及数量上的大变化,同时烧造贡瓷的还有其他窑口,数量更少。这也是“官”款集中出现在定窑瓷器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定窑没有沿用“盈”字款,最直截了当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性质上的不同。从出土瓷的情况来看,“盈”字款白瓷在质量上整体要优于“官”字款,这里面的原因就是,“盈”字款主要服务皇室与朝廷,而“官”字款白瓷作为实赋税贡瓷,在御捡后大量作为商品流入民间。
南北方出土的关于唐、五代以及北宋中前期“官”、“新官”款白瓷,是否可以理解为新旧更替?
完全可以!这种新老更替就如“官”传承“盈”一样,是时间上的一个演变过程。
有学者说“官”款是源于“太官署”。“官”款资瓷就是太官署定烧的宫廷瓷。这个说法对吗?我的看法是肯定不对。
先来看看太官署是个什么职能部门。
太官署:光禄寺职位之一,其主要构成为: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供祠宴朝会膳食。
这个部门显然与“税务”搭不上边,与“税务”不搭就是与官办瓷器不沾边。换句话来说,即使太官署要用什么瓷器也无权自己去各窑场定做,而是通过“三司使”去订做。所以说,“官”款还是简单地理解为官办瓷器更为合理。
再举例说吧,宋代负责供应皇家伙食的机构叫尚食局隶属殿中省,还有宫廷中主管药品的机构尚药局,这二个机构定制过专用瓷,但署款不是“官”,而是机构名称。从此处也可以看出,“官”字款与这些朝廷机构特定的瓷器没有直接关系。(见图十七、十八)
日期:2012-06-24 21:32:15
都说无法不起浪,考古释古也不是空穴来风,总有蛛丝马迹才能让人联想。这么说来是否有“太官署”或接近这个名称的定制瓷呢?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发现,如此一来,把“官”款误作是“太官署”定制的瓷器是从字面上去硬套了,没有过实的文物证据。
综上所述:“官”、“新官”款瓷器表明是官府定烧之器,具有来样加工、以货为实赋税的特点。顾名思义,“新官”表示是新款官样瓷,是继“官”字后的又一批图样,也是当时行文的一种方式。刻在瓷器上的“官”、“新官”款无非是此类产品的押记,为区分官办瓷与窑场自行销售的民间瓷器。(见图十九)
“新官”自唐、五代出现后一直沿用至北宋,直到官窑出现后才慢慢收缩,直至是消亡,新的贡窑不再署“新官”款,而是署其他款识比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署这些款识的大多为新生代贡瓷,比如汝窑、钧窑等等,而辉煌一时的定窑则了了无几,逐渐淡出官办瓷的视野。这个期间的定窑官办瓷存世量不多,据我所知只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
“奉华”铭类的款识也是刻的,但方式和先前不同。先前是刻后再施釉烧制,而此时为烧成后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玉匠刻上。
日期:2012-06-24 21:42:36
这些新款识都是宫殿名,比如“奉华”即宋徽宗时的奉华殿。官窑出现时已经是北宋末年,所以更多的宫殿铭则是南宋时的宫殿。据说,德寿宫原先是奸相秦桧的旧第。秦桧活着时,位极人臣,门前时时车水马龙来客不断,人气是相当旺,于是民间称“有王气”。待秦桧死后,宋高宗就把德寿宫收归官有,改筑新宫,想沾沾秦府的旺气。1162年,高宗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之后,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或“北宫”。 1189年,孝宗仿效高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此宫后又侍奉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寿慈宫。这一串名字改下来便有了南宋瓷器上的一系列款识,这些传世古瓷标本反过来也验证了这些宫殿的存在,这就是古物背后散发出来的历史魅力,一番考究下来越发有意思。(见图二十)
入宋之后刻铭之风不局限与朝廷,除了上面提到的所有款识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铭,如定州公用等,还有些是人名与地名,如刘万立、朝真、孟、彦瞻、李小翁、会稽、易定、龙、花、等。除了划刻款外,还有少量模印款。这些不奇怪,因为在唐代时也有诸多款识,比如“供、官、内、官样”以及“辛”、 “太平辛巳”等纪年款。(见图二十一、二十二)每种款识的用途不同,但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标记什么。这就是中国最原始的商标意识,可惜在商标学上,中国人后来远远地落后与外国人,这些都是闭关政策下的结果。
日期:2012-06-25 14:27:57
【柴窑之谜】
准确地说,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御窑早于官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只因传说中的“柴窑”。
周世宗(921—959年)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这句话的原出于明代谢肇淅著的《五杂俎》。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但谢肇淅为明代人,与宋相隔几百年,此话足信不?这难免是个问题。
周世宗是谁?很多读者对他会感到很陌生。但宋太祖赵匡胤大家一定都熟悉,赵匡胤就是从周世宗幼子身上通过“陈桥兵变”夺得的政权。周世宗本名柴荣,柴窑因此而得名。当然 ,这只是后人的称法,本朝是肯定不会直呼“柴窑”的,得冠之“御窑”类的名称,具体是什么个叫法,暂无从知晓。
周世宗在位仅五年半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对一个窑场来说所能生产的瓷器相当有限,特别又是这种精中求精的御用瓷。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的柴窑只见文献不见实物。几乎可以这样说,自清代以来,谁也没见过柴窑到底是什么样?包括乾隆皇帝所称见过柴窑,在如今看来都十分让人生疑。即使偶尔还有为数不多的人见过柴窑传世品也自是不敢确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