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7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此种种情况之下,柴窑不复存在似乎已成了公认的事实。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坐落于河南新郑市郭店镇的周世宗墓是否被盗或是发掘过?如果没盗没发掘过的话就有可能揭开柴窑的千古之谜了。一个如此喜爱瓷器的皇帝,死后应当以御窑之瓷陪葬才说得过去。
  最早记述柴窑的文字是谁呢?
  欧阳修《归田集》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瓷)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欧阳修在文中提供了二条重要的信息:一是汝窑很像柴窑;二是柴窑的颜色特征。众所周知,汝州为汝窑的产地,与开封相距并不远,难道汝窑与柴窑之间真有传承或是相近的工艺特征?现在的学者,很多也和欧阳修的观点相同,甚至有些人干脆就认为汝窑的前身就是传说中的柴窑。
  欧阳修生于1007年,卒于1073年,与周世宗相隔的年份不过百年,他的记录可信度还是蛮高的,据此推断,应该可以肯定有柴窑的存在。我们虽然不怀疑欧阳修的文字真实性,但毕竟是文字,要想证实柴窑的存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柴窑的遗址所在。

  如何去找呢?
  日期:2012-06-25 21:24:00
  要想证实柴窑的存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柴窑的遗址所在。如何去找呢?
  当然还得从文献入手。
  明洪武时期曹昭的《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此处交待柴窑的地址是在河南的郑州。
  明代人周履靖在《夷门广牍》中有记: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同为明代人,周履靖有照抄曹昭之嫌,不足以说明是第二条论证。
  从资料来看,柴窑当在河南郑州,或郑州附近地区,考古界据此也进行多次寻找,可惜始终未能找到窑址,这就给本身迷雾重重的柴窑添加了更多神秘色彩,宛若当年解密前的“秘色瓷”一般变得愈发的朴朔迷离。
  既然柴窑窑址暂无从发掘,那不凡可以从烧窑技术工艺的传承关系上来搜寻有关柴窑的蛛丝马迹。烧瓷技术的演变过程相当漫长,需要经过无数代窑工的努力与反复试烧才能成功。从这点上来说,柴窑当是有“后继者”。
  【汝均类柴】

  汝窑钧窑到底像不像柴窑呢?它们之间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吗?
  因为没有柴窑的实物标本,只能是从文献中去理解柴窑的特征。《格古要论》记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曹昭简单交待了柴窑的釉色、瓷质、瓷土色等特征。天青色是个笼统的概念,不像冬青、豆青、粉青那么好理解,更不会有具体的色卡,只能去意会。就后周或北宋而言,能生产天青色瓷器的窑口有几个,如汝窑、钧窑、龙泉、景德镇窑等,到底哪个窑口的更接近呢?没人能确定,只能是猜测。猜测的结果是,就颜色而言,汝窑的天青与柴窑的颜色相对接近些,但是与传说中的“色如天”还是有差距。

  “滋润细腻”这四字几乎没什么可说的,上等瓷都可用,不属个性特征。“有细纹”也不属特征,只是那时瓷器烧造工艺上的缺陷,这种细纹就是现在所说的“开片”、“冰裂纹”、“鱼鳞片”等等。依当时的烧瓷技术而言,无裂片者为上乘而少见,这点与今天人们欣赏瓷的观点不同。
  “多是粗黄土足”,这六字有力!如果曹昭没说错的话,此六字应为鉴定柴窑的一个强大依据。
  所谓“足如粗黄土”,说明柴瓷的施釉不到底,从而露足,另外也说明这胎的颜色该是黄土一样,或者说接近淡赫石黄的颜色,而且胎质不细、稍松。光这个特征而言,汝窑的裹足支钉烧法显然与柴窑不太相符,而均窑的裸足在颜色上有些相像。也就是说,汝窑釉色近柴窑、均窑足色近柴窑。(见图二十三、图二十四)
  日期:2012-06-26 15:49:00
  再回到文献中来对柴窑的特征作进一步的考证。
  明代张应文在其《清秘藏》中有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最后十二字成了今天人们研究柴窑的标准。如果这十二字有误的话应该是可怕的,会误导多少研究者啊。那到底有误还是无误呢?我想总是有些出入的,不会尽对。因为,张应文接着记:此必亲见,故论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张应文说得也清楚,他自己就怀疑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并称自己见过疑似柴窑的一瓷片,色同,但厚度相差,意思是不够薄。厚与薄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具体多少为厚,又多少为薄不可能有具体的一个数字,从这点上来说,不能肯定地说钧窑、汝窑因为厚度的原因而与柴窑没关系。

  绕来绕去还是找不到鉴定柴窑的有力依据,只好回到釉色上来找。
  周世宗口中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到底是种什么颜色呢?今人分析分析去就分析出了一种结论,那就是柴窑的天青色与后来诸窑的天青色不尽相同,柴窑的天青色是种变化的颜色,灵动不死板,在一种颜色上有多层次的变化,即为有浓有淡如雨后天空富有层瓷感。
  所有瓷器爱好者与研究者都寻找过柴窑的釉色,但结果是没一能确定。我也在寻,同样没结果。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感觉釉色与晶莹度很接近柴窑的“天青”色。(见图二十五)这是一片“火照”瓷,可信度还是有几分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火照”不一定就来自唐宋,或许迟于唐宋,我们只说颜色上的接近。
  日期:2012-06-26 16:00:27
  何为“火照”呢?

  “火照”又称“火标”、“试片”和“火牌”,统称“照子”。顾名思义,“火照”就是窑室内火候、温度的“照子”。用以测定瓷器坯件瓷化及烧成情况的测温器。窑匠们利用破损的瓷器坯体切割,施上釉改做成一定形状的“火照”与坯件同时装窑焙烧。当窑炉烧到一定的时间,即“窑事将毕,器不可变”时,窑工们用铁钩从“火眼”伸进炉内,钩出一、二片“火照”进行观察、检验、测定瓷器是否烧熟。火照检测过就不能再使用,属一次性的测温窑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