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5节作者:
古董商谈古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赵仁济,历史上是有记载: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不光只有越州窑务,还兼龙泉窑务,如果从事生产管理的话基本上分身不了。
宋代十分重视商税收入,需交商税的商品名目繁杂,绝大多数商品都须纳税。商税以纳钱为主,无现钱者听以实物折纳,也有官府因需要商货而征取实物的,谓之抽税,按1/10的比率抽取实物。
除此外,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也实施征收实物税,即市舶税。宋朝政府将货物分成粗细两色,官府按一定比例抽取若干份后,将所抽货物解赴都城,政府由此所获的舶来商品,除供皇室消费外,其余可通过出卖赢利。这项政策具体到贡瓷中也是一样。
这下我们应该基本清楚了贡窑与朝廷之间的供给关系,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者,主要是缴纳内销和出口的实赋税,和现在差不多,只不过是以实物相抵,称实赋税;
二者,专门生产皇家或官府所需瓷器,同样也为实赋税。这类被称为“制样需索”。
三者,地方上无偿进贡给皇家用的瓷器,费用由地方上出。
对于第一种情况,官家不供样,在窑厂的产品中按比例去挑选即可;第二种情况,官家需供样,然后由窑厂按样去生产。由此而衍生出一些新问题来。比如,官府在验收瓷器时的标准是什么呢?
日期:2012-06-23 20:10:54
【验瓷标准】
关于瓷器验收标准这个问题,通过传世与出土的瓷器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瓷器验收有样品瓷借鉴,样品瓷分为“上、中、下”三种标准。(见图八、九)这类似于现在外贸出口生意中的“样品”,也就是大货验收时的参照样。从质地、做工都有个标准,否则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买卖双方少不了起争执。
图八中为北宋越窑“上”铭青瓷底,在验收抵税瓷器时,符合这种的为上品。如果验收时,手上没有实物验收样品的话还有样品图可以借鉴,以此为标准来验货。图九中就是手绘的官方验收标准,从图中可以看出,器底修足不规整或已经变型,而且垫烧的泥条也不匀均,所以为“下”品。诸如“上”与“下”之间的还有一个“中”的等级。关于“中”的等级,一直没见出土或传世的瓷标本,希望不久以后能听到这方面的有关信息。
日期:2012-06-23 20:27:33
【官样需索】
验收标准清楚了,接下来说说“制样需索”的问题。既然是制样需索,那就一定有样在先,俗称“官样”,然后按需求来定具体数量。官府为上,窑场为下,所以为“索”。简简单单的一个字,折射出来却是封建社会的实质。
官样得先绘图、然后制模,通过模具生产出来的实物再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合格后的成品样便为实物“官样”。政府将这些“官样”发到需要生产的窑场中,让窑厂按此样生产便可。(见图十、十一)
图十中为“官样”铭越窑青瓷,虽然“官”字已经不见,但“样”字还能清晰可认。这个可能是合格的产品,也可能不是,烧造的意图都是为了出合格的“官样”。
而图十一中则是出官样前的印模,由邛窑遗址出土,为五代时期官样铭莲纹花瓣口盘印模。印模上刻有“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
对于无偿进贡的瓷器,史料上没有记载需不需要官样,如果没有官样的话,大概进贡者只能按自己最高品质和设计要求,或者是地方窑上最优品质瓷器进贡了。因为是无偿“供给”,想必朝廷就不存在验收标准,只要不残都会入库了。
“官样”铭至此明白了,但“官”铭(或称“官”字款)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期:2012-06-23 21:57:28
【官字款识】
了解了“官样”铭的意思后,对“官”字款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它们就是“官样”之后生产的产品,也就是“官样”铭衍生出来的产品。其本意是官府“制样需索”制定的征收实赋税的官办瓷。
北宋时期,刻“官”字款的瓷器有很多窑口,比如耀州窑、龙泉窑、越窑等等,其中以定窑为最多。“官”字款出现的年代集中在晚唐、五代和北宋。这点很重要,对瓷器的断代起着重要的作用。古瓷爱好者以后见着官字款,心里就有个大概的年代了。当然,还得注意多如牛毛的仿品,切不能以为刻着官字款的都是唐宋瓷,知识得全面。
为什么官字款的瓷器属定窑最多呢?
中国历史上对白瓷的生产看得很重,因为白瓷对瓷土的提练要求高,难度大。白瓷之王当属邢窑,一直成为朝廷首选,比如“翰林”款、“盈”字款、“大盈”款都为朝廷贡瓷。(见图十二、十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邢窑在晚唐时慢慢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定窑。定窑在白的程度上不如邢窑,但烧造工艺上却更进一步。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具名气,从而大量烧制白瓷,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又称为粉定,但一般而言是称为白定。除此外,其它定窑系中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上品紫定与黑定传世极少,普品紫定即酱釉色定瓷。
日期:2012-06-23 22:03:59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宋室“中兴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官”与“新官”款为刻字,一般书于器足底,数量庞杂,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正是这些出土的定窑残器或瓷片真实地反应了晚唐到北宋中前期以定窑为主要用瓷的一个特征。(见图十四、十五)
但是不是带“官”和“新官”款的瓷器都属于定窑产品呢?当然不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很清楚什么是“官”字款瓷器,它只是官办瓷器,同时官办的分属各个窑口中,每个时期的侧重窑口不同。比如说,唐五代到北宋初,耀州窑、越窑等也给官方生产贡瓷。(见图十六 十六②)
定窑“官”与“新官”款以前有五代方出现的说法,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浙江临安同莹不同穴的夫妻并列墓之一钱宽墓(公元895年葬),出土17件“官”、“新官”款葵口碗、花口碗等白瓷;夫妻并列墓之二水邱氏墓(公元901年葬)出土三件“官”字款、十一件“新官”款白瓷,从瓷器特征来说,应属定窑产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