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2节作者:
古董商谈古 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教导人们行事规范内敛、以平和之气处世。具体反应在艺术形态便为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如,含蓄内敛的唐代青瓷在宋代更加追求细腻浸润、以陶达玉的神审美观,这点后后来的明清完全不同;又如宋人山水画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山水、与天地的那种自然交融,不张狂、不强争的淡然心态;在服饰风格上,宋代一反唐装的奢华、张扬,从上到下“务从简朴”、“不求奢靡”,提倡服饰要简介、朴实。
从古物文明的角度来说,赵佶是个“良才”,如果抛却治国不说,宋代文化在宋徽宗手中推上了高峰,此后逐步回落。瓷器上,宋“官窑”的建立;书画上,《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编撰;古器上,《宣和博古录》的汇编都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巨大的文明遗产,从而让后人在探索宋代以前的艺术时有更多的信息与依据。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
假如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朝代让我们来选择,我们是该选择“汉武帝”时期,还是选择一个“宋徽宗”时期来生活?这事还真不好说。如此想来,帝王的“强大”与“柔弱”是个相对的问题,对于民生而言,互有利弊吧。
日期:2012-06-23 15:43:17
第一章魂牵梦萦 百窑竟火
有人将中国古物文明史高度概括为“夏陶,商彝,周漆,汉玉,唐俑,宋瓷,明木,清画。”先不说这种概括是否能达到一致认可,但就其总体而言是可行的,无大方向的分歧。
既然瓷器以宋为最,那《宋篇》就以瓷器开篇吧。
这里还需要解释一句,历史上的中国瓷器有几大高峰,如北宋末年至南宋中期、元代中后期、明代永宣及成化时期、最后到清三代。就技术而言,这几个时代难分伯仲,那为什么单以宋为“最”呢?
究其原因有三:
一者,宋代烧瓷技术的失传,烧瓷原材料的枯竭造成了传世之品或缺或稀少,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者,宋代五大名窑器传世品异常稀少,有些品种搜遍全球都难过百件。物以稀为贵,受人追捧成自然之势。
三者,宋代为中国瓷器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据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大有君临天下之气概。高峰不单指技术,而且体现在窑口数量上。
一提到宋代瓷器就让人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意识概念“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除此之外还有各地的诸多窑系,蔚然大观。
五大名窑有:汝、官、哥、钧、定。
八大窑系有:耀州窑、定窑、饶州窑(景德镇窑)、钧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龙泉窑。
有人将八大窑系称为“八大民窑”,这个称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五大名窑中除了“官窑”,其他都是民窑,而且烧贡瓷的不只是这四家名窑,其他窑系也同时在烧,所以说除了“官窑”之外,其他窑系都没有体制上的区别。打个比方说吧,我们不能称汝窑为“汝官窑”,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官窑,道理很简单。
在宋时,众多民窑共存、共繁荣昌盛的这种状态,我个人谓之为“百窑竟火”。百只是个叫法,不代表具体的数字。那么宋代到底有多少个地方民窑呢?这个难以估计清楚,少说也在五十至百家。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因为有鸡才显得鹤的出类拔萃。南北两宋林立诸多的民窑强大体系突显出了五大名窑的辉煌声望,也成就了八大民窑体系的强劲实力。在如此众多的窑口竞争之下,烧成绝世精品瓷是种必然,烧不成反倒没有存在的可能性。
日期:2012-06-23 15:53:15
第一节 两宋贡窑
宋之前的唐代,瓷器已经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
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从直观上来看,一个冰一个雪,难分上下;从价值对比上来看,一个类银一个类玉,也难分下下。陆茶圣说的都是好词,美得让后人对唐瓷难免不垂涎起来。
到了五代时期,陶瓷更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五代虽然历时不长,但是陶瓷制作技艺却很出色,无论是南方的青瓷,还是北方的白瓷,均造型规整,釉色匀净,胎薄质坚。大量壶、罐的腹部常做成瓜棱形;而盘、碗类常做成花瓣形。
封建社会最精致的瓷器都服务于皇家或是官府,而烧造这些官家瓷器的窑场又是什么性质呢?他们的运作模式又是什么?
史料证明,在北宋之前是无官窑的。在官窑产生之前,皇家御用瓷称为贡瓷,这类瓷器都不是官办瓷厂,而是民办窑厂,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官搭民烧”。
【秘色瓷】
贡瓷中最有名的就是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
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关于“秘色瓷存在与否”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证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隋唐五代时期,各地窑场都有贡瓷供给朝行廷,北以邢窑为主,南以越窑为主。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住地,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唐代中朝,浙江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五代十国时期,越窑一度控制在吴越国手里。吴越国的历史包含了南方贡瓷的一段重要历史。
l977年上林湖吴家溪出土一件唐光启三年凌倜墓志罐,志文中有“中和五年岁在乙已三月五日,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月,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此志文中出现了“贡窑”一词,这充分说明晚唐时期官府曾一度在上林湖设置“贡窑”,烧造秘色瓷,满足宫廷需要。
吴越国,由钱镠所创建,以杭州为都城首府,占地八十六县。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省十一个地市的全部与江苏省的苏州、福建省的福州。
钱镠(音留)(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唐末拥兵两浙,统十三州,封吴王、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自称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谥号武肃王,葬安国县衣锦乡茅山。
钱镠的字很有意思,“巨美”,非常之美?
从画像上看,钱镠长得可一般般,呵呵。
日期:2012-06-23 15:57:25
更有意思的是,钱镠的小名为“婆留”,更是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这名到底是怎么给取出来的呢?和我一样有疑问的大有人在,于是便有了一些传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