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3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说,这钱鏐初生时相貌丑陋,哭声很怪,而且满室红光,后庭一片兵甲声。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想将他丢到屋后的井里,幸亏邻居阿婆苦苦挽留,才留下一条小生命,所以钱镠小名“婆留”。这口“婆留井”,至今还在家乡临安锦城镇钱坞垄。
  钱镠从小就不爱学习,喜欢舞枪弄棒的,在16岁时弃学贩盐。当时私贩盐料是官府严厉禁止的。越是官府禁止的生意就越利润高。在高利之下,因此钱镠铤而走险,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宣州等地贩卖私盐和粮食。这段贩卖私盐的经历,练就了钱镠体魄和胆略。贩盐之余,钱鏐还不忘苦练硬弓、使长矛,立志从军博取功名。二十出头时,钱镠到石镜镇投军,此后改名为钱镠。

  黄巢起义时,钱镠成为当地军阀董昌的部将,屡立战功。中和元年,钱镠授“都知兵马使”,并注意团结各都力量和下层头目,还将其弟钱銶、钱镒、钱铧、钱镖,以及儿子钱元璙、钱元瓘等人安插到部队中担任将领,从而将八都军逐渐培养成坚强的嫡系部队。
  唐光启三年,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就独据一方。景福二年,钱镠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
  唐昭宗乾宁二年董昌叛唐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同年,唐朝封钱镠为浙东招讨使,令其讨伐董昌。乾宁三年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治杭州。天复二年,唐封他为越王。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
  乾宁四年(897年)八月,鉴于钱镠招讨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赐其金书铁券,免本人九死或子孙三死,这件铁券后经宋代陆游、明代刘基等人为其写跋,还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和清高宗等五位帝王御览,也曾遗落民间。铁券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铁券历经千年,曾几经周折,后为浙江嵊州长乐钱氏后裔收藏。20世纪50年代初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1959年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见图一)

  日期:2012-06-23 16:05:17
  光化三年(900年),为了表彰钱王的功绩,唐王朝派人取钱镠画像,悬于凌烟阁。(见图二)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吴越国自此创建。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中原王朝为主要军略。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之后,吴越国小心翼翼地历经了三世五王。
  吴越国王钱镠为讨好朝廷,规定在越窑中开辟专门窑炉来专烧贡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这就是秘色瓷的由来。“秘色”的“秘”意思含“保密”的意思,指“保密的釉料配方”。
  《十国春秋?吴越钱惟治传》载,钱惟治一人上贡的金扣瓷就有一万事。随着进贡瓷器剧增,仅上林湖及周围的白洋湖,古银锭湖诸窑群生产的秘色瓷不能满足其需要,就在上林湖外围的上虞窑寺前、鄞县东钱湖等地开辟新窑场,扩大生产规模。
  钱惟治只是吴越国第四任王钱倧长子, 乾德四年(966)授宁远军节度。吴越国最后一任王是钱弘俶,他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更是海内罕有其匹。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宋朝统一全国的政治攻势下,为保一方平安,钱弘俶倾国所有以事贡献来讨好朝廷。赵匡胤讨伐南唐时,钱弘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建议,出兵助宋灭南唐。搞得赵匡胤很不好意思收拾吴越。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时,赵光义不再给吴越国留仙会,威逼其归顺了大宋王朝。

  日期:2012-06-23 16:13:44
  【何谓贡窑】
  所谓北宋贡窑,就是民间有实力的窑厂被朝廷看中后授予专门采购特权,特许敬贡的模式。这种贡不是白给,朝廷要花银子。钱基本上是从赋税中扣除,目前史料中暂没见有支付现金。贡瓷烧制的款式与品种以及验收的质量标准都得由朝廷说了算。上供时,朝廷有专职人员进行挑选,合格的收下,不合格的免收。上供到京城时,朝廷再挑选一遍,符合宫内要求的留在宫中使用,不符合的拿出去卖了创收,这点和明清时代的官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贡瓷其实只是宋朝“土贡”中的一项。
  土贡,语出自《尚书?禹贡》。相传夏禹根据各地物产不同规定不同的贡纳项目。在租税制度逐步健全以后,上贡并未消失,而成为赋税之外,臣属或藩君向君主的进献。某内容多为土产、珍宝、异物。有些可以与赋税相抵扣。《文献通考?自叙》载:汉唐以来,任上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甲,犹曰当其租人……
  宋朝的土贡,是循《周礼》之原则而制定的,纳入每年的国家财务预算,也是地方官员的一大考核指标。土贡品的进献时间是每年的元正大朝会,各地政府官员都按照《九域志》所规定的土贡品及数量,在元正大朝会这一天献之于朝廷。
  南宋周辉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里说明了另一个事实,即汝窑也一度是北宋朝廷的贡窑。但是,汝窑成为贡窑的时间在北宋历史上不算早的,在它之前有定窑等。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

  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中也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
  叶真说得很明白,因为定州白瓷有“芒”,朝廷不喜欢了,于是改汝州窑为主来烧贡瓷。当然,定窑同时也还在烧贡瓷,这个是不会突然之间就取消的,证据在后面提及。
  关于“芒”这个词,现代陶瓷界有不同的解释,主要分为三种:
  一者认为是定瓷在北宋中期后由仰烧改覆烧产生的口沿无釉之芒;
  二者认为是定瓷过白,刺眼,没有玉的透感,朝廷不喜欢;
  三者认为,定瓷中的“芒”为杂质,细看不纯。
  事实到底是哪种呢?目前没有统一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偏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芒”字的首意为“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引伸成语有“针尖对麦芒”、“初露锋芒”等。瓷器口沿无釉不光是涩,在薄器上还显锋利,以“芒口”来解释是行得通的。比如,每当我看着北宋湖田窑仿定窑的那些芒口碗时,心里的想法就是一个“芒”字,因为太不适合嘴唇相接触,真不知古人为何不计较。有些学者会认为,“芒口”可包金、银、铜,不是朝廷放弃的理由,但要知道,每件日用瓷都去包金属边,这个代价可不是一般的小,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那在定窑之前,或者说定窑同时成为贡窑的还有其他窑口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只不过有些窑口贡的数量很少,而有些窑口则多得多,这取决于瓷器的品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