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20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9 10:04:35

  79.捻军成了气候
  李鸿章的再婚其实就是一个小插曲,放下这个话题不谈,我们接着看大清局势的发展情况。
  湘军攻下了太平天国的象征——天京,解除了清廷的一大威胁。曾国藩和湘军无疑成了清廷最大的功臣。作为功臣,理应受到一定的礼遇和尊重。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众人大跌眼镜。
  太平天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三十万湘军却真真实实地摆在那里。
  当时,曾国藩总督两江,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受他直接指挥的湘军包括其嫡系曾国荃部在内也多达十二万人。另外,他还控制着皖、赣等省厘金和数省协饷。
  清廷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吃不消了。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如果怀有异心的话,那江山就不一定姓爱新觉罗了。所以,慈禧太后做梦都想拔掉湘军这个眼中钉。
  1864年11月6日,攻陷天京还不到4个月,清廷突然命令曾国藩迅速前往皖、鄂交界督兵剿贼,而改派我章署理江督事。虽然不到一月清廷就收回了成命,但很明显,清廷已经开始对湘军下手了。
  此时,曾国藩也感到了压力,认识到“远权避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便主动给朝廷上了一本《粗筹善后事宜折》。在奏折中,中心问题就是请求裁减湘军。这正合慈禧之意,结果90%的湘军被解散了。
  这支庞大的队伍就像秋天的树叶,被风吹过后,就慢慢凋落了。曾经的辉煌只是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中。
日期:2012-06-29 12:03:27

  80.
  李鸿章的发家离不开江淮这片土地和淮军,所以,他不会自剪羽翼。再说,虽然与大清对峙的太平天国被灭掉了,但大清的江山并不太平,还需要军队来维持稳定。所以,7万水陆之众淮军被保留了下来,这是李鸿章最喜欢看到的结局。因为如果淮军也被裁撤掉的话,那他就失去了最有力的一张王牌。
  清廷保留淮军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不久淮军便派上了用场。
  太平天国被打败后,当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时,捻军却在黄淮流域随意驰骋,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般。那么,捻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捻军,最初称捻党、捻子。“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一般数十人到数百人为一股,称为一捻、出则为捻,居则为民,互不统属,也没有统一纲领、旗帜,各部首领都称为“捻头”、“趟主”等。

  与太平军相比,捻军人数并不多。但捻军的出现却比太平军早得多,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他们人数较少,行踪不定,对统治者来说,构不成威胁,所以,清政府懒得搭理他们。
  其实,这些人本来是淮河两岸的贫苦人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盐贩、渔贩、游民、裁撤兵勇和下层知识分子等,为了反抗封建压迫,才成立了秘密团体,以后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早期主要以抗粮、抗差、吃大户、劫富济贫等为主要活动,侧重在经济方面。后来,太平天国兴起后,各地逐渐掀起反清起义的高丨潮丨。
日期:2012-06-30 13:59:32

  81.
  最初的捻军都是以太平军帮凶的身份出现,但当太平天国被抹杀后,捻军便赤裸裸地出现在了清军面前。形势的变化,促使捻军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成为了清政府新的强劲对手。
  没有了太平天国这把保护伞,捻军必须要直面清军,真刀真枪的干了。以前小打小闹还可以,如今真要和大队清军对阵,捻军一下子没有了底气。
  1864年12月,太平军将领赖文光、范汝增等率领残部来到捻军的地盘,扮演了救命稻草的角色。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等共推赖文光为统帅,“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遵王赖文光便是在恰当时候出现的恰当人,文武全才的他从此崛起应该也是一种必然。

  赖文光用太平天国的兵制组织捻军,还用太平军的兵法训练他们。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捻军形成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以走见长,行动飙忽的作战风格,确立了“以走疲敌、伺机歼敌”的基本战略战术。
  在古代的战争中,骑兵是一种特别难对付的兵种,蒙古大军之所以能够迅速灭掉宋朝,就是因为蒙古骑兵又快又狠。如今,捻军骑在马背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便宜就占,没油水就跑,一度让清军望尘莫及。
  1865年5月18日,一代蒙古将星僧格林沁做了捻军的刀下之鬼,皇室控制的嫡系精锐武装僧军的覆灭震惊了清廷。而且捻军的声势空前浩大,纵横山东、河南,威逼直隶、津京。
  慈禧太后坐不住了,决定使出杀手锏,彻底消灭捻军。于是,曾国藩过了一段悠闲日子后,又被推到了战场的最前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