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21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2 09:27:23

  82.老将出马
  军情紧急,清廷火速命令两江总督曾国藩携带钦差大臣关防,督军北上“剿捻”。还命他督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三省八旗、绿营及地方文武官兵都归他调遣。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我署理,为曾国藩指挥的大军筹办粮饷、军械。
  面对朝廷的调令,曾国藩有些为难了。因为湘军陆师经过一番裁撤后,流失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士,湘军如今的战斗力和往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捻军发展却如火如荼,官肥兵壮,况且捻军的马队很强大。此外,捻军活动范围极广,遍布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若想剿灭捻军,就必须与五省督抚搞好关系,协同作战。

  官场不比战场,五省督抚能否和自己一致对抗捻军,还是个未知数。
  曾国藩一生鼎盛时期已过,即使打败捻军,功劳也不能和攻克天京相比,根本不会给自己再带来什么大的利益,况且,战场上的事情,胜负难料。如果剿杀捻军失败,丢人真是丢到家了。但是,王命难违,如果抗旨,惹火了慈禧老娘们,自己也没好果子吃。
  再看清廷,虽然决意让曾国藩出马,解除捻军带来的威胁,但湘军已经大量裁撤,清廷只得借助淮军救急。这样一来,淮军便有了向北方扩展势力的机会。
  为了稳定慈禧太后一干人的情绪,李鸿章从上海派出了一支淮军走水路北上,在天津驻防,以确保把捻军堵在天津以外。这颗定心丸让慈禧太后满心欢喜,这就是做事给领导看,要做就做到点子上。
日期:2012-07-03 11:32:47

  83.
  李鸿章署理江督之后,奉清廷之命,在调兵、集饷两个方面支持曾国藩的剿捻活动。地球人都知道湘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曾国藩剿捻必须借助淮军,因而李鸿章做了个顺水人情,主动提出调拨铭(刘铭传)、树(张树声)、盛(周盛波)3军共33营近1.7万人,归曾国藩指挥。同时还调他的弟弟李鹤章随侍一同前往。
  说心里话,虽然自己升了官,手里有了两江军政的实权,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快的事情,但心里却还是不得劲儿,如果能让咱北上“剿捻”,那该多好啊。

  所以,李鸿章的心里有些不爽。
  带兵打仗,自然是兵越多越好,这样才有把握打大胜仗。曾国藩就是如此,他嫌自己手下的兵将太少,于是,设法让淮将刘秉璋为己所用。李鸿章虽然不情愿,但也找不到正当理由加以拒绝,只得同意刘秉璋率10营加入了战斗序列。
  结果,曾国藩的胃口越来越大,先后调集8万湘淮军参战,其中湘军2万人是大量裁撤以后留下的精锐;淮军6万人,装备洋枪洋炮,还有独立的炮兵队伍,硬件设施那是首屈一指的。
  就这样,历史上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曾国藩要指挥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淮军北上“剿捻”。虽然淮军是在他的授意下创立的,但淮军的老大是李鸿章,不见得就会听从他的指指点点。这注定了曾国藩的这番北上不会一帆风顺。
日期:2012-07-04 09:51:26

  84.
  如果没有曾国藩,也许就没有历史上的淮军,可淮军弟兄们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跟着李鸿章混饭吃,所以,相对于曾国藩来说,更忠诚于李鸿章。
  如果湘军姓曾的话,那么,淮军这支军阀性质浓厚的私人军队自然就姓李了。所以,即使我买曾国藩的账,淮军也不见得买曾国藩的账,况且,李鸿章也不见得就和曾国藩穿同一条裤子。
  这朝廷也是,为何非得要让老将出马呢?毕竟,淮军是李鸿章一手带出来的,让他指挥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行军打仗就要令出如山,最忌讳不听指挥的行为。而这支内部矛盾重重,表面上看似强大的军队,偏偏存在着这些危险隐患。
  针对捻军没有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单纯流动的军事斗争,“以走制敌”,的特点,走马上任的曾国藩制定了重点设防的战略决策。重点设防的地区是捻军经常出没的苏、鲁、皖、豫四省十三府州(即安徽庐州、凤阳、颍州、泗州,河南归德、陈州,山东兖州、沂州、曹州、济宁,江苏淮安、徐州、海州)。同时,又确定以临淮关与周家口为重中之重,在这些地方设立大营,驻扎重兵,屯集粮草。一省有难,三省支援。

  这种重点设防的决策虽然改变了清军“尾追”的局面,“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但实践证明这种类似于守株待兔的决策却未能剿灭捻军。
  后来,曾国藩又提出“聚兵防河”的方略,确定了运河、黄河的设防部署,形成了一个跨鲁、豫、皖三省的三角形防线,企图进一步遏阻捻军的流动。在地方上则“查办民圩”,加强坚壁清野和治安防范,割断捻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此外,为了攻守结合,又命鲍超、刘秉璋等部为“游击之师”,跟踪追击捻军,密切注意捻军的活动动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