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16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的低头就是你们所说的隐忍,它不但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气度,一种意志。生活工作中不懂得低头必要的人绝难成就大事,它首先说明你心胸狭窄,太过计较,经不起艰难挫折。只有志向远大,目标明确,气度宏阔之人才能始终瞭望前方,如我这般。
  其实究其实际来说,我这一次仍是败而不败,我这次虽然小有扭捏,暂时有点舍不得离开,却终究是打定了出山的主意的。我要走向天下,就绝不会为儿女私情所累。
  我等的就是这一天,我为这一天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乎在208年的六月,我司马懿就打点起行装出发了,我人生征途中的第一步就由此迈出。
  日期:2012-06-13 10:16:56
  十五 从官渡到赤壁(1)
  由于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于我们三国的意义非常巨大,所以我只好暂停一下我的脚步,来说说它们了。由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这是魏蜀吴三国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历程,为此,我更得说说它们。
  且说汉末自董卓之乱以后,越发乱得不成样子,而曹公于建安元年西迎献帝,迁都许县的举措更使得四海群雄野心勃发。

  皇帝被架空了,被控制了,汉朝也就名存实亡了,如此一来大家便越发觉得天下人人有份,不独曹公。
  凭什么就只能是曹公呢?你曹孟德也是双手双脚,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你曹孟德继董卓之后架空了朝廷,将皇帝的权威剥夺得只剩皮毛,此时反倒要我们来尊崇他,你葫芦里卖的什么屁药谁不知道!所以曹公的做法一面是使人心归附,一面是使分裂加剧。
  他屁股上有屎,就不能怪人们臭他,诸侯们这时候都靠找“屎”过日子,找“屎”或者往别人身上抹“屎”在这时候是大家冠冕堂皇地实现野心的利器。
  于是乎曹公为了扩张就高搞举起献帝这杆大旗左右挥舞,想打哪个就打哪个,而那些诸侯则为了避免被打,为了争夺这杆大旗,或者为了最终也将这杆大旗踩到脚下取而代之,就群起而攻。三国的序幕其实真正是从这里拉开的。
  那时候天下三分的局势虽然还不明朗,但这一场历年持久,惨烈无比的淘汰赛却是大浪淘沙,真金烁立的基础。天下英雄不惟曹刘,时势天意人力难强,天下到底花落三家。
  自建安元年以来,曹公先吕布,后张绣,再袁术,又张杨,次第经略,终于在建安四年(199)取得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袁绍此时也已灭掉公孙瓒,取得青、幽、冀、并四州,雄踞黄河以北。
  整个华北基本被曹公、袁绍这两大集团瓜分了,这两大集团以黄河为界,一南一北,终于短兵相接。
  兖豫曹公,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南阳张绣,再加上一个刚刚逃离,占据徐州的刘备,此六人在当时可说是硕果仅存的天下六雄,而这六雄之其他五人因为曹公手里有张恼人的王牌,势必个个都要与他为敌,曹公委实孤单。
  就这样,一场联合群雄进兵许都的大战就在袁绍的酝酿下逐步开始了,曹公到了他一生事业中的最紧要关头。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故而袁绍得以继承父祖遗下的雄厚资本,呼风唤雨。而袁绍本人在初期的表现也非比寻常,他少年时即以文武全才,折节下士闻名天下,到188年即以司隶校尉的身份位居西园八校尉之首,他其后更有勇斗董卓,谋诛宦官的慷慨壮举,这使他越发赢得天下的厚望,成为众望所瞩。
  袁绍当年的成功的确是高门大族加个人魅力的成功。
  190年十八路诸侯共同尊奉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的事件,这是袁绍一生中最可引以为傲的大事件,它成了袁绍事业的辉煌起点。袁绍正是从那以后才得以立足冀州,逐步完成他第一个伟大理想的。
  袁绍的理想自然就是“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他这种想法当然也显示出某种非常的见识。
  袁绍首先夺取的冀州,在当时被称为“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的宝地,而包括冀州在内的四州不仅兵强马壮,粮食充足,还同为当时绝对的战略要地——其北有乌桓、鲜卑可用,其南有大河为阻,既进可以攻,又退可以守。
  如此四州真足以经略天下,那袁绍能够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他最初的构想也不算简单,然而他不幸遇到了曹公。袁绍首先看到的是地利,他过分倚重的就是这些,而曹公首先看到的却是“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他认为人与道才是根本,他们这一巨大的分歧遂造成了官渡之战最终的结果。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是曹公统一北方,稳坐中原的决定之战,但我毫不怀疑地认为,这一战与其说是军事战略上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合众之智的结果,它彰显的正是曹公、袁绍在个人性格、心胸、智识,及识人用人之道上的最大区别。
  制胜之本在人而不在器,此话诚然。
  日期:2012-06-14 08:51:42
  十六 从官渡到赤壁(2)
  袁绍帐下并非无人,相反,他那四世三公之家的积累,再加上他多年来笼络的结果,使他的人才库早已饱满。懂得积聚人才,也颇善积聚人才,这是袁绍的一个特点,而聚之却不知用,不能用,不会用,则是袁某人的又一特点。

  这两个自相矛盾的特点说明了袁绍“叶公好龙”的本质,他的人才大概是用来看的。
  粮食堆积如山而藏于窟,而不知用,不能用,不会用,则有等于无;兵器堆积如山而封于库,而不知用,不能用,不会用,则有等于无,人才之理亦同。但是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却是,粮食不用只会腐烂,兵器不用只会锈蚀,而人才有手有脚有脑,他却不一定甘心跟着你一起烂掉锈掉。他不甘心,就会流失,他流失到对方的阵营里对方就多了一份力量,而你就多了一个敌人。

  光一个不用,就损失惨重了,如果还有人因此而选择跳槽,那天平的砝码就越发将向一边倾倒。
  ——袁本初基本就是这么死的,他的死法很有些别致,从意义上说其死重于泰山。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大业大的袁绍倘要自杀自然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先说说袁绍最早的一个大失误。
  袁绍初得冀州之时,曾从原冀州牧韩馥那里得到一个人,此人是河北名士,名叫沮授。沮授当初是极力劝阻韩馥将冀州让给袁绍的人,然而袁绍得到他之后不但没跟他计较,反而用他做了自己的首席重臣,其原因却在:一,袁绍要显示自己的宽厚大度,笼络人心;二,沮授说出了袁绍最想说的话,他们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那么沮授说什么了呢?他附袁之后曾经如此进言:“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这些话对袁绍的意义恰似诸葛亮之《隆中对》对刘备的意义,也难怪袁绍会大喜道:“此吾心也!”并“即表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
  毫无疑问,袁绍此后的发展靠的正是这种战略,其发展的过程完全与沮授的谋划相同,照这样看来如果袁绍能够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他必能修成正果,然而不幸的是,袁绍就像个调皮捣蛋,没有定性的孩子,他走着走着忽然就对某种步法,某条道路不感兴趣了,他非要修正不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