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15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个功利心实现欲强盛的人也是抵御不了机会的号角的,你所学为何?你皓首穷经,苦心营造的名声又是为何?机会往往只有一个,能够给你机会的人也往往只有一个,人往往不是机会的制造者,人往往是机会造就的,所以只有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你才能横空出世,头角峥嵘,成为一代豪雄。
  从根本上说我敌不过的正是曹公本人。
  曹公抓住机会,巧借时代风云,乘势而出,他于纵横驰骋之中脚踩仁义道德,拳打东南西北,用他的气概心胸智慧手段,将时间的机会世界的机会几乎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机会,又用他的伟岸身躯,将机会粉碎成点点滴滴,化为泽雨。
  这个恰如强盗的家伙以霹雳手段成功地摧毁了很多人的机会,使整个世界布满了恐怖的氛围,但是他又毫不吝啬地将他所掌握的机会如甘露般地洒向人间,惠泽四方。
  机会造就了曹公,他同时又是机会的制造者,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不是人,而是圣,他因此周身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足以成为万人追随的对象。
  这些人不仅是我这类士人,张辽那种大将,甚至还包括那些嗷嗷待哺的贫苦百姓。
  这七年来我虽然身居乡野,貌似恬静,其实我的目光从来不曾离开曹公,离开天下,曹公无疑使我心醉神迷,目眩神驰,我几乎已拜倒在他的脚下。
  大哥曾经在信中跟我说了曹公许多事,那其中最令我心折的却是下面这件。

  官渡之战前的曹公,当袁绍认为他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有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便庶可济事时,曹操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作答,我当时一看到这段即知曹公为非常之人了。
  袁绍以险阻为资,而曹操以人为本,以天下之智,统御之道为制胜法宝,他何患不胜?一个人既懂得天下之事乃在于人,在于道,知事在人为,道行天下,则其为汤为武,处河处江,临秦皇汉武之时,应唐宗宋祖之秋,都无不可应机而变,纵横天下,无制于时间地域,足凭以文治武功也。若非天下事不可因一而就,言行不一者甚多,人间运数无穷,单凭这一句话,一个认识,我那时就该早早追随其人而去了。

  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而对于个人来说却是生命中极长的一段,何况这七年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七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呢?我其后更能有几个七年呢?我七年里印证着曹公的言行,眼看着他征伐天下的雄姿,不免时时怦然心动。
  但是我并没有为我当初的拒绝而后悔,没有为我貌似闲置的这七年而后悔,我当初的拒绝自有坚实的理由,而我这七年也并不是虚度了的。
  日期:2012-06-12 08:26:57
  我当初拒绝曹公其实还有一个特别重要,但也未必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我还需要深造,我远未完成我的学业。
  我从来不是自满的人,也从来能很清醒地看清自己远不是郭嘉那样的天才人物,我要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能力才是根本,德川家康说:“学问不仅仅是出自求知欲,要让学问对自身起到帮助作用。”我那时的确觉得自己尚不具备纵横驰骋的本钱,我所学的远不足以满足我今后的需要。
  人欲做孔孟,就只有日日夜夜孜孜以求于孔孟之道,欲做孙武,就只有日日夜夜孜孜以求于兵法战略,我既有雄豪之志,又何能不文武双修,求无止境?
  曾国藩曾说:“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此话诚然,但我还想加上一句:“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立于坚石之上;有藐万乘三军之气,而发于浩荡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立志要隐,须容纳山川湖海于胸腹之间,不鸣则已一鸣则惊天撼地,但你首先要胸藏万机,腹有千经。

  志当与能相合,气当与才相符,大丈夫惟能不以物移,不怕辛劳,坚持不懈,百折不饶,先以敬德修业为本,方能成不世之器。
  我以风痹拒绝了曹公,但也用风痹赢得了大好的学习机会,这七年里我足不出户,苦苦钻研,终于学业大成。此种作为莫说是如我这般风华正茂的青年,就是那些老者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我所以能够至此,除了我先天所有,后天养成的无比坚忍的性格,便是我无与伦比的宏大志向了,我足以为此一生自豪。
  我前面说我这个原因特别重要,其原因就在这里,我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经过超过常人数倍的艰辛付出,我绝难到达后来的成就。我所以说它又未必重要,却又是因为学问的途径并非一种,它同样可以通过实践,通过实践与学习的结合获得。但我当时不想出仕,已不便出门,不便出仕,我更愿意先走这样的修学之路。
  这只是我的路,未必是人人的路,但求学求才的那条大路却肯定是每一个有志者必须走的。
  当我的学业大有所成,当我大有展翅高飞之意时,恰好,曹公的征召又一次来了,天底下有很多事也许真是由某种神秘的东西左右的。
  日期:2012-06-12 09:37:55
  曹公在这一年已经做了丞相,曹公的丞相府如今已比大汉朝廷的规模要大,也更具实质,因此曹公的丞相府在这时就更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来填补。

  曹公又想起我司马懿了,他实在不能不想起我。我司马家族不但在河内,在洛阳附近大大有名,就是在整个中原如今也如雷贯耳了。这个原因主要在我大哥身上,我大哥的清明贤能之名响彻远近,曹公一做了丞相,就将他调到丞相府做了丞相主薄了。曹公只要能看到我大哥,想到我大哥,就一定能想到我。
  我已经说过,我此时早春心萌动,想跟曹公结缘了,但是当曹公的征召令到来之时,我起初仍想拒绝一下。我那时有点象刚出嫁的小娘子还有点扭扭捏捏,想再扮一下清纯,再抬高一下身价,更重要的是那一年我的大儿子司马师刚刚出生,我还一时舍不得离开。那毕竟是我的第一个儿子啊。
  但是曹公这一次下定决心了,无论如何再容不得我拒绝了,他在派出使者的那一刻就早料到我可能做出什么姿态,因此他对那使者说:“(司马懿)若复盘桓,便收之。”他那意思很明确,就是说这次绑也要把我绑去了。
  曹公巨眼如炬,料想他是早就识破我的诡计了。这七年里我虽然足不出户,但我当然不可能不露出半点蛛丝马迹,何况我现在还有了一个儿子!风痹病我当然装不得了,我如果再去装什么病,玩什么把戏,那就显得太低级了。而且我也不敢,不想——这可是从政者最根本的立场问题,它早已不那么单纯了。
  当使者明确地将曹公的话转达给我之后,我无话可说了,我甚至很喜欢曹公说的这些话。我是被曹公强逼出山的,如此我就仍然是“服膺儒教”,不为失节的,料想我此番“嫁给”曹公大家都能理解。

  做人要懂得进退,要懂得低头,为争一时之气便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事我是从来不会去干的。低头不等于断头,我既然拆不了曹公这个混凝土打就的屋檐,我何苦去撞破自己的脑袋?人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就不妨低头站在屋檐之下,说不定你有一天就能被屋里的人所接受,从而登堂入室,大摇大摆呢。
  我与曹公的争斗其实从201年的那次征召就开始了,我们到208年刚好打了一个平手。我此后多年就是用低头策略对付他的,无论如何艰难屈辱我都没有傻到将头抬起来,去跟这个屋檐拼拼硬度。我就靠着这一手走过了他的时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